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最新分析(2)

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最新分析(2)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最新分析

  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篇4

  三个大学生创业开公司 定位打造适合校园产品

  大学不仅仅是象牙塔,它还是商家争夺的一个新市场,或者是新客户。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开学季的一个摊位上,摆有诸多带有南航特色的小礼品。包括印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风景的明信片,飞机造型的U盘,还有精致的航模、马克杯,一些带有学校风土人情的文艺清新的扑克牌等等。

  这个销售点一个月的收入大概为一万元,而在南航的校园里面还有五个这样的销售点。这五个销售点所属的南京穹和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正是由几个在校大学生打造的,且这家公司正在试图把200家高校纳入到自己的生意圈子里来。

  3个大学生创业开小公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三学生刘浩杰是穹和文化负责市场营销工作的负责人,合伙的还有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崔益军和邱祥兵。公司原本是南航的一个项目,前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梦校园文化产品事业部,后来被三人接手。

  2012年的10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0周年校庆这一天,穹和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获得了七八万元的销售额。产品价格在6元到200元不等,多是一些印刷品、钥匙扣、航模、本子、杯子,模型里最贵的在400-500元,而利润能做到60%以上。大家就产生了要把事情做大的想法。

  2013年5月27日,南京穹和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崔益军担任监事,邱祥兵是总经理,注册资本30万元,南航校方为他们提供了15万元。而刘浩杰就是在这之后开始加入公司。

  定位打造适合校园的产品

  刚开始的时候,邱祥兵并不能确定自己要做哪些产品。他们跑了很多的高校,因为开始时产品种类不是很多。刘浩杰回忆,“比如杯子啊,扑克牌啊,明信片啊,钥匙扣啊,书签啊,这在其他学校是用得最多的,我们刚开始用的就是这几样东西。”刘浩杰谓之“模仿后再创新”。

  比如后来他们从网上或者书上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创新,设计出具有校园特色,变成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产品。“我们看到星巴克的杯子很好看,我们就按照样式做外观设计,但我们的杯子的质量是和星巴克一样的。”刘浩杰举例说。

  在做一些校园纪念品的时候,刘浩杰和伙伴们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并进行调研。他们要求是每周推出一款新产品,为了确定哪个产品能够被市场接受,在确定新产品之前,会进行一些调研,并开小组会议进行讨论。比如在制作南航特色风景明信片的时候,邱祥兵就在学校里进行了创意照片的征集,被采用的创意照片提供者可以获赠一个U盘,得到热烈响应。活动中,他们把征集的一两万张的照片发到网上去,让学生评选哪些照片比较好看,然后用200个U盘买下了200张图片的使用权。

  “我们的定位就是面向学生,所以要活泼一点,也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刘浩杰说,“我们一步步从零售效果来看生产产品,学生比较喜欢那种具有一定实用性但是并不只关注实用的产品,而且他们能接受的价位大概是在30元以下,我们就会适当地稍作一些价位的调整,转去做一些价位低的。”

  市场校园生意规模化

  在跟学校报告备案之后,刘浩杰和同学们在学校里面铺了5个零售点,设置摊位,并给予这些摊位租金15%-20%的返点。这些地点都选择在包括华联超市、科技书店、接待中心的宾馆等等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刘浩杰解释这是因为这些地点人流量比较大,“无论是出去买东西,还是取快递、聚会都会经过这些地方。”刘浩杰说。

  为了能让柜台变得足够吸引人,刘浩杰还专门去买了价格标签、装饰品、门头和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刘浩杰透露,设置的摊点一个月的销售额在新生季可以翻两番到三番,后期到了淡季会折半,而到了学期末之后,又会再次升上来。最高的一个点一个月能达到12000元到13000元左右,最低则大概在3000元左右。从9月开学至今,销售达到20万左右,依据目前一个点销售额在5000元预估,预计到明年2月学期结束,销售额能在100万左右。

  刘浩杰表示,他们已经跟包括南大和河海在内的南京20多所高校谈妥,正在和更多高校洽谈合作。在不改变功能前提下,准备把他们的产品“移植”过去,并增加各自学校的特色。

  除了满足学校在进行对外交流时候的礼品定制,刘浩杰和邱祥兵会和这些高校的后勤、物业以及团委等部门“碰面”,以便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到这些校园里。“我们最理想的就是,对方出钱,我们出设计和产品。这样能适当的规避风险。”

  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篇5

  90后大学生做起“鹅老板” 欲“改良农业”

  在“互联网创业”、“跨界转型”成为主流的今天,有年轻人却另辟蹊径,回乡“养鹅”,干起了看似老土的养殖行业。农学院90后大学生谢云浩,“跳出农门”后再返“农门”,当起了“鹅老板”,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乡邻致富联系起来。对于创业,他自有一番独特的理解。

  20万亩新增林地嗅到循环经济的商机

  谢云浩,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出生在北京市大兴区北章客村。全村共有170多户人家,只有谢云浩一家不村里住,而把家安在了田间。用谢妈妈的话说,“西边挨永定河,屋前屋后有树,像在世外桃源。”赫然醒目的三间红砖平房便是谢云浩的家,散养在周边林带里的白鹅嘎嘎叫声此起彼伏。

  “今年养了2000只做试验,10月出的栏,这几十只重量没达标,所以继续养着。”拿着竹竿吆喝鹅群的谢云浩说。上个月,他和他的团队捧回了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奖杯。创业首年实现盈利,也是当时打动评委的理由之一。

  90后在校生为啥会选择回家养鹅?还得从今年北京新增的20万亩林地说起。据北京园林局数据,2014年新增的20多万亩林地,主要在本市现存的拆迁腾退地、沙荒地、废弃坑塘、城镇边角地、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保护区周边种植。谢家所在的村子地处南六环,恰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带附近,一年里,他家屋后也多了400多亩林地。

  2014年春夏之交,还在上大二的谢云浩周末路过林区,看到忙碌的养林工人,“这么大片全靠人工除草,效率不高而且浪费林草资源,有没有法子再利用一把?”联想到刚写完的“林下养殖”可行性报告,小伙子把“可行”变成“行动”。

  10万元小公司入驻科技园学习创业两不误

  林地可以养鸡、养鸭,为什么单盯上了鹅呢?小谢所学的动物医学知识就派上用场了:鹅的生长期短,体壮肥大;林下食草,成本较低;青草滋养,鹅不易生病,鹅粪还能促进树苗生长。如果利用林间空地养鹅,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再加上家远离村庄,还有利于防疫。这样一来,养鹅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半年恰逢北京农学院推出“创业六条”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在校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创业,并将其与实践教学挂钩,与学分挂钩。谢云浩就拉着同宿舍的6个朋友凑了10万元,注册了公司,成为全校17个创业团队中的一员。短短一个月,他们的“林下养鹅”项目便顺利拿到了企业营业执照,并入驻学校科技园内的北农学生创业中心。

  “学校共为学生企业提供57万多元的资金支持,我们项目拿到了5万元的创业基金,而且免费使用两年的办公用房。”谢云浩聊起“万事开头难”的生意经,坦言校方解决了后顾之忧。

  聊起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会耗费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谢云浩讲起了随季而动的项目优势,“我们养殖期从6月到10月,买回雏鹅时刚好暑假,我也有时间,坐在林子里放鹅,觉得自己这个农学院大学生终于派上了用场,很开心。”

  当林间杂草没过小雏鹅的高度,轮牧放养更需耐心和细致。加料、喂水,一天数十次重复,小谢拿着一根长竹竿“监督”小鹅觅食,“当时还不到一斤,每天吃草的时候都把小鹅从鹅棚里赶出来。”

  待2000只鹅苗长大一些,返校上学的谢云浩和家人商量,雇村里的农民照看,他们中有身兼护林工作的,拿着公家和谢家的两份工钱,村民们也愿意干些零工,挣这100块的日薪。

  不怕被复制打算“改良农业”

  儿子从农门跳出,利用学业间隙回乡“养鹅”,身为父母会怎么想?出乎谢云浩的意料,双亲都赞同儿子的点子。常年在村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干活的谢父对鹅的品种颇有心得,他张罗为儿子选鹅苗。而一直照料40亩蔬菜大棚的谢妈妈,承担了部分散养照看的任务。

  “儿子创业,我不帮忙那谁帮呢。靠劳动赚钱,干本行也顺手,我和他爸当然支持!”谢妈妈笑嘻嘻地回答。

  到10月出栏时,这群散养纯天然的鹅也不愁销路,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顺利出手,项目首年核算毛利过万。懂事的儿子给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和一台iPad平板电脑,“他知道我晚上在家无聊,买个pad让我上网玩玩,当做几个月辛苦的报答吧。”

  据说开春后,村里护林队也打算林下养鹅了。像这样没门槛的养殖,谢云浩自然明白它容易被模仿,“我不怕被复制,先做再推广,带动大家致富,本来就是我的预期。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的市场很大,一时也不会饱和。”

  作为村里林下养鹅的第一人,小伙子更大的野心是想“改良农业”,积累四五年的养殖经验,为村民们提供设备、咨询等专业服务。如果可能,还会发展生态旅游,继续摸索新农业的路子。“二维码标识,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每个二维码像家禽的身份证,从出生到卖场,每一步都可查询,吃起来放心。”

  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篇6

  郑州两在校大学生合伙创业 年销售额超500万

  有的学生,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有的学生,没毕业就已经当了“老板”。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两位大三学生在家乡经营家庭农场,发展苗木经济,创业一年多,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首次创业

  刚进大学校门 这俩人就琢磨着创业

  郑州大学这两位创业的大学生,一位名叫王硕,另一位名叫聂威振。

  “我们俩是睡在上下铺的好兄弟。”王硕说,从进大学校门开始,他俩关系就很铁。

  王硕家是做生意的,可能是受到家人熏陶,他很有经济头脑。入学不到一个月,他和聂威振就合伙在校园里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他们选择在学校卖化妆品。“有亲戚做化妆品代理,我可以从她那里拿货,自己在学校销售。”王硕说。

  当时,全校一共有约40栋宿舍楼,王硕和聂威振雇了40多人做销售。“起初经营状况不错,每天能赚两三百块钱,心里特别高兴。”王硕说。

  但由于他们经营的都是低价化妆品,供货渠道减少,加上学校商店化妆品专柜的竞争,他们的销售量逐渐下滑,两人最终选择放弃。

  二次创业

  进军苗木种植行业 首笔订单10多万元

  对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王硕和聂威振归结为对化妆品行业不了解,没搞清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第二次创业,两人选择了他们相对熟悉的领域——苗木种植。“家里也有人搞苗木种植,对这个行业还算比较了解。”王硕说。

  2013年初,两人通过银行贷款10万元,承包了100多亩土地,雇人种植树苗。两人主要通过网络寻找求购树苗的信息,推销树苗。刚开始,一天打出去400多个电话,订购者却寥寥无几。去年10月,他们终于接到了第一笔订单:河北沧州一个客户定购1400棵树苗。

  得知消息后,两人立刻赶往周口,组织员工给客户挖树苗。白天陪同客户选树苗,晚上组织工人把树苗装车,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点。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树苗才全部装车运输完毕。这笔生意,让他们收入10多万元。此后,两人种植的苗木逐渐打开销路,收入也逐渐增加。

  创业升级

  扩大种植规模 发展立体式生态农业

  如今,王硕和聂威振已是学院的名人。他们经营的家庭农场位于周口太康县,主要种植楸树、紫叶李、嫁接金叶榆等苗木品种。

  上个月,王硕和聂威振拿到了营业执照,正式成立了公司。接下来,他们打算扩大种植面积,采取“公司+农户+销售”的经营模式,研发新品种,养殖家禽,发展立体式生态农业。

  目前,他们的家庭农场拥有20名固定员工,700亩土地,销售额500多万元,并间接带动了近50名农村青壮年就业。

  王硕说,一年多来,纯利润有40多万元。由于正在创业中,他们的银行贷款目前还没还完。

  “创业肯定会影响学习,不过,我在学校有办公室有电脑,有事可随时沟通,农场也有专人照看。”王硕说,落下的课程会主动找同学帮忙补。

  对于创业,王硕说,家人开始并不支持,但自从做成第一笔生意,家人的态度也慢慢地转变了。

  90后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经典案例(二)

  90后美女大三创业做APP推广 1年挣30多万

  尚晓英,90后农村女孩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三学生。

  经历

  高三暑假打工挣学费,大一继续打工挣生活费,假期做校园工代理挣得第一桶金,去年3月开始创业做APP推广……

  成果

  核心成员10人,一年净利润30多万。带领的创业团队几乎覆盖郑州所有高校,分支已延展至山西、山东、河北、陕西等省。

  梦想

  将业务扩展到湖北、湖南等华中地区。

  从农村到大学,第一年学费是打工赚的

  尚晓英,一个从国家级贫困县——洛阳汝阳县农村走出来的女孩儿。1994年出生的她与同龄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她读高一的时候,父亲在煤矿矿井因公受伤,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

  2013年,尚晓英和姐姐同时考上大学,尚晓英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录取,姐姐考到了郑州航院。为减轻家庭负担,高考完第二天,姐妹俩就到一冰棍儿厂打工,苦干3个月,赚够了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那一年,她17岁。

  “上大学了,继续打工挣钱,没想过创业。”在学校,尚晓英是班里的团支书,兼职挣生活费并未给她的学业带去负面影响。活泼开朗的她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加入了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

  “因为组织和参加活动,接触了很多校内外的同学,因为做志愿者,积累了很多人脉。”尚晓英说,进入大学后的经历,为她创业奠定了基础,“没有成功失败之分吧,对我来说,任何经历都是宝贵的。”

  由打工者到校园代理,挣得第一桶金

  大一寒假,尚晓英通过假期工校园兼职代理的介绍,到昆山一家电子厂打工,这次打工经历让她收获很多。大一暑假,头脑灵活的她已经成了假期工校园代理。

  “处处留心总没错。”尚晓英自己做过假期工,了解其中的各个流程,用她的话说,因为自己“多操了那么一点儿心”,就从打工者变成了代理,带着同学出去打工。通过与专业劳务公司联络,尚晓英获取了不少可靠的劳务信息。大一暑假和大二寒假,她招募了100多名学生,带他们到昆山、福建的电子厂打工,挣了9万元。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成了之后创业的启动资金。

  除了招募假期工,尚晓英还自己找商家谈兼职,介绍同学去。“其实就是中介吧,这些兼职机会,有的是朋友介绍的,有的是自己跑去谈的,也跟一些兼职平台合作。如果合适,就跟他们签协议。”除了做劳务中介,她还做过旅游、服装租赁等业务,认识了很多商家,积累不少资源。

  “创业之前,我做过很多行业的工作,创业初期的合作客户是之前资源的沉淀。”尚晓英说。

  业绩不俗,一年就挣了30多万元

  去年3月18日,尚晓英和男友注册了公司开始创业。“最初的业务就是整合之前涉足的一系列工作。为大学生做好服务,是我们的初衷。”

  去年3月底,尚晓英的团队接到了一份英语课程软件推广工作,通过这次合作,又接触到了郑州另外两家做金融类和服务类软件的公司,帮助他们做软件推广。

  怎么调动各高校的学生资源?尚晓英有曾经做社团工作的经验,决定联合各高校社团合作。“很多高校社团的经费都比较紧张,我就与他们联合做推广,给他们提供赞助。这也为我们将来在各个高校设立代理点奠定了基础。”

  成功完成几个案例后,尚晓英决定把创业团队的主要业务放在地推上。一年过去了,尚晓英带领的创业团队获得了30多万元的净利润。团队核心成员从最初她和男友两人发展到10人。公司业务也从最初的省内蔓延到了省外。“省内覆盖郑州、洛阳等10大重点城市。郑州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有我们的直属代理。一个校园经理带领的核心团队有四五个人吧。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份已经入驻团队,现在正筹备在西安建立分公司。”

  目标,希望学生、白领都能做推广

  “针对不同产品设计不同的方案。”尚晓英说,他们签订一个推广任务协议后,会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对产品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策划方案。推广过程中,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经济。

  在为一家服务类软件做推广时,尚晓英想起之前参与过活动的一家可乐公司也要做促销,她就把两个商家对接起来。“推广了软件,也带动了可乐销售,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尚晓英说,一年下来,公司成长了,还帮助了很多在校生自力更生。“每个高校团队的核心成员,基本上都不用再给家人伸手要钱了。”

  说起今后的打算,尚晓英说,主要是健全公司制度,搭建好平台,做自己的产品。“正在筹划客户端,预计6月份上线。做一个整合地推资源的平台,招募地推团队入驻,给地推行业提供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尚晓英说,地推业务做多了,感觉这个行业比较乱,商家推广产品,找不到合适的地推团队,做地推的人员找不到靠谱的商家。未来,她想要做一个全民推广的策略,线上提交任务,线下进行地推。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在学习工作之外,随时可以寻找自己合适的任务,“最终的理想是,人人都可以在线上领取任务,做推广。”


猜你喜欢:

1.90后成功创业故事

2.90后大学生微信创业案例

3.90后的年轻人创业事例

4.90后创业成功案例分析

5.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案例

63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