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2017年山西省历史高考真题

时间: 德豪21 分享

  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在与时俱进,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制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山西省历史高考真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山西省历史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3.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4.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本质上说明了(  )

  A.坊市制度犹存 B.市民生活富足

  C.城市经济繁荣 D.社会政治清明

  5.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6.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

  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7.“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  )

  A.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 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

  C.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8.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9.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邦联体制的松散性 B.政治家对古代雅典民主的反思

  C.多数政治领袖出身于贵族 D.政治家反对主权在民思想

  10.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合理的理解是(  )

  A.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成年男子独享公民资格

  C.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十委员会独裁统治

  11.古罗马的法律谚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一法律谚语主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遵循(  )

  A.证据法则 B.民主法则

  C.程序法则 D.自然法则

  12.“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13.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和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都可以看作是理性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典型体现,由此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和宗教宽容氛围结束了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国内的各种政治冲突和宗教冲突,使得英国在政治妥协和宗教宽容的基础上迅速地走上‘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道路。”材料主要强调了在英国走向强大的道路上(  )

  A.渐进改良的作用 B.立宪政体的作用

  C.宗教宽容的作用 D.理性精神的作用

  14、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15.《列·托洛茨基自传》中写道“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消除人类躁狂精神病周期性发作的悲剧,并为人类最高的文明奠定基础” 。材料中的“基础”奠定于(  )

  A.推翻了沙皇专制 B.二月革命的胜利

  C.十月革命的成功 D.《四月提纲》的提出

  16. “荷兰的贸易量在 1698至1715年期间达到顶峰,而且,在那些年月里,荷兰商船队的规模仍为英国的两倍,可能等于法国的九倍。但当时,荷兰在全部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正在下降。因此,所出现的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衰落。”荷兰相对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英法政治制度较为先进

  B.英法海军力量强大

  C.荷兰商业经营方式落后

  D.荷兰殖民地较狭小

  17.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与生产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17世纪末至18世纪后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有(  )

  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

  ②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④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8.据考证,“到1937年,中国所有陆军装备的轻武器几乎都可以自给了”,同时一些复杂的重型装备也被大批生产出来。这反映了中国(  )

  A.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代 B.国防近代化在持续推进

  C.对抗日战争已运筹帷幄 D.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19.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同光新政’的实质,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材料中的“它” (  )

  A.促发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历程 D.导致了清末“新政”推行

  20.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21. 1994年12月,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应迅速,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向墨西哥提供了大笔贷款援助,墨西哥很快稳定了国内的金融秩序,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1997年7月,泰国出现经济危机,一个多月无人问津,导致泰国货币危机逐渐升级,发展成整个东南亚的货币危机。材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限 B.宗旨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C.运行过程中存在弊端 D.贷款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

  22.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D.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23.巴黎公社曾公布: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归的工人居住,对贫困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4.至1959年,美国陆续在海外64个国家设立了158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1964年,美国图书输出量首次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多的国家。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与英国进行文化的较量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对苏联进行文化反击

  25.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如右:中心—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

  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0分。其中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书门下是制令机关,被称为“机要之司”。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封”即封还诏书,“驳”即驳正百司奏抄。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首先须经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核,给事中如认为不妥,可以驳回重拟。同时,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给事中如认为不妥,也可驳回修正。给事中的这种职权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

  ——摘自艾永明《关于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之我见》

  材料二 雅典国家机构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非平行关系,行政、司法处于立法监督之下,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同时,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摘自禹露《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的行政决策运行方式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国家机构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代三省制与雅典国家机构分工的异同。(8分)

  27.(18分)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在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各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既占到了中国的便宜,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1898年爆发美西战争,美国的势力一下子达到了原来西班牙在远东的殖民地——菲律宾。从当时的国际关系结构看,英法受到德国的强大威胁,减少了对东方的投入,日俄矛盾上升。从中外关系结构看,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自1840年就开始恶化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达到最低点。当时不仅国际社会瞧不起中国,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对政府的信任都降到低谷,出现整体性社会危机,政治丧失合法性,经济殖民地化,社会心理衰败。在这种时期,美国成为东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的政策意义开始上升。美国1894年成为世界GDP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美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

  ——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 (1931年)是年一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对面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

  ——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 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有了广泛的权力。……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的培训和装备30多个中国陆军师。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四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哪些调整?(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898年与1931年美国对华政策出台的原因。(8)

  28.(12分)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

  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7年山西省历史高考真题答案

  1. B 2. D 3. A 4. C 5. C6. C 7. A 8. D 9. B 10. A 11. D 12. B13. D 14. C 15. D 16. C 17. A 18. B 19. B 20. D 21. C 22、D 23、C 24、D 25、B

  26. (1)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防止行政部门的专权;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皇权专制(6分)

  (2)特点:各部门权限不明;各部门间权力交错;缺乏绝对权威性决策机构。(6分)

  (3)同:都体现了权力部门间的分工和制约(2分)

  异:中国唐代分工部门权限分明,而古代雅典则权力相互交错;中国古代只是行政决策的分工与制约,而古代雅典则是国家各机构间的分工与制约。(6分)

  27.(18分)

  (1)材料一:从“小舢板”政策到门户开放政策。(或摆脱追随英国的策略,实行独立的对华政策,或对华政策从隐讳含糊到清晰明确。)(2分)

  材料二、三:从绥靖日本到援华抗日。(或从隔岸观火到积极抗日。)(2分)

  材料四:从隔绝孤立到改善关系。(2分)

  (2)1898年美国对华政策出台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增强,但还是军事小国;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与瓜分中国过程中矛盾重重;中国出现整体性的社会危机。(4分)

  1931年美国对华政策出台原因: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自由观念的影响;美国高层对局势的错误判断;美国在东北三省的经济投资相对很少等。(4分,任答两点给满分。)

  (3)因素:美国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美国主流社会的思想认识;中国局势的变化;世界局势的影响。(4分)

  28.(12分)

  评分参考:

  第一等级:观点正确,合理引用史料,进行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12分)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史料引用基本准确,论证角度单一,逻辑较严密,表述清楚。(5~8分)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逻辑与表达欠准确。(1~4分)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事实。(0分)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山西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2017年山西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3.2017山西省政治高考试题

4.2017年历史高考真题

5.2017年山西高考语文试题

2017年山西省历史高考真题

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在与时俱进,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制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山西省历史高考真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山西省历史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年河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7年河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近年来,中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其中,最能直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历史高考真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

  • 2017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
    2017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整理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全国卷试题,会发现历史高考题目中会出现的重要考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的内容,希望大

  • 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题
    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题

    高考复习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即要梳理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把握命题规律,突出复习重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题的

  • 2017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2017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在解答历史高考选择题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材料,找到关键词,明确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带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