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高考题模拟题

时间: 刘惠25 分享

  考试是进行教育评价、教学测量的基本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模拟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高考模拟试题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25.陈寅恪说:“六朝(229~ 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26.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纸币贬值加速 B.农民税负加重 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经济解体

  27.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

  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28.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29.下列对表1中数据(单位:万元)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B.手工业生产是近代中国工业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C.近代中国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归于手工业的发展

  D.近代中国社会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生产方式

  3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31.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该规定

  A.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 B.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C.促进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出现不足

  32.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

  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33.在表面上看,今天的英国政治和中世纪的没有什么两样,仍然有国王、贵族和议会,某些古老的仪式依然存在,它没有美国和法国那样的“国庆”或“解放日”。这主要表明了英国

  A.现代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性 B.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

  C.民主政治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近代政治发展的渐进性

  34.“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35.图9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从1981年到2009年向各成员国提供贷款的情况(注:表中“其他”指的是贷款额低于112.95亿美元的国家的贷款总额百分比)。由此可判断该组织

  A.致力于消灭国际性贫困 B.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C.消除了成员国贸易壁垒 D.是南南合作的重要成果

  非选择题共11小题(含选考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材料二

  19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时装新戏”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

  ——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戏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戏剧与社会的关系。(6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一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探讨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说明:可以就两者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

  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的民匠(通称工匠)是官营手工业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明廷对工匠的管理是从编定匠籍入手的,各色人等一旦编入匠籍,便世役永充,子孙承袭,为官营手工业从事劳作。之后,朝廷为协调好生产,又推行了工匠轮班制。洪武十九年(1386年),将各地工匠按照其丁力和路途远近,定以三年一班,轮流赴京服役,时间为三个月,役满更替。但工匠怠工或逃亡是明代官营手工业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此,明代工匠制度再次发生重大变革,一是由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五班轮流,一律改为四年一班;二是自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全国匠民一律推行以银代役,此时属于北京的班匠银为六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两八钱。这意味着班匠与明代官营手工业已无直接关系,不再受封建劳役的束缚;且对于明廷来讲,财政无疑又开发出一个新的税种。班匠虽不上工,但仍隶属匠籍,但此时的匠籍,只是政府征收班匠银的一个依据,已无其他意义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工匠制度的演变及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工匠制度改革的作用。(6分)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80—1988年两伊战争爆发之时,美国政府宣布保持中立。两伊在战争爆发前都与美国有矛盾,和美国均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认为,一旦伊朗获胜,必将导致原教旨主义在海湾地区泛滥,如果伊拉克获胜,又将把伊朗彻底推向苏联的怀抱。为了防止苏联趁机

  向中东地区渗透,有必要保持美国在中东地区一定的军事存在。因此在整个两伊战争中,

  美国采取“弱势均衡”外交政策以及必要的间接介入战争手段,力图使两伊战争形成“不战

  不和”“不胜不败”的局面。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对伊拉克从军事装备和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使伊拉克成为战

  后海湾地区的军事强国,但财政状况严重恶化。战争中曾向伊拉克出资100多亿美元的科

  威特,战后开始向伊拉克索要借款,而且在有争议的地区开采石油。伊科矛盾迅速激化,由

  战时的盟友关系转为敌对关系。因此,两伊战争的结束实际上已悄悄拉开了1991年海湾

  战争的序幕。

  一摘编自冀开运、李丽娟《美国与两伊战争关系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两伊战争中美国采取“间接介入战争手段”的原

  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对海湾地区局势的影响。(6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冯道(882~ 954年),寒门穷儒,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相十二君,且“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面对盛怒之下的后唐庄宗,冯道晓之以理,从容解救大将郭崇韬,朝臣“重其胆量”;又劝谏唐明宗居安思危,爱惜民力,并诵《伤田家诗》,明宗录以自讽。契丹入汴,冯道回答契丹主的“天下百姓,如何可救”时说:“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冯道以当时“诸经舛缪”,委托学官田敏等将西京郑覃刊刻的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

  ——摘编自路育松《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

  材料二

  北宋初年,冯道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总体上是褒大于贬。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塑造出“不知廉耻”的冯道形象。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与欧阳修一脉相承,批评力度有所加深;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继承、发展了欧阳修、司马光的观点。南宋时期,《新五代史》取代《旧五代史》的官学地位后,《旧五代史》散佚。《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主渠道,成为人们了解冯道的主要来源,冯道形象的妖魔化程度不断加深。

  一摘自张明华《论冯道“不知廉耻”历史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道的主要作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道形象被妖魔化的原因。(7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4.B 25.D 26.C 27.D 28.D 29.B 30.B 31.A 32.C 33.D 34.B 35.A

  非选择题答案

  40.(25分)

  (1)趋势:戏曲种类日益丰富。依据:宋元时期为杂剧,明清时期则以多种地方戏为代表。

  趋势:舞台更加完备。依据:隋唐时期仅有简单的舞台,之后,前后台、伴奏区逐渐分开。

  趋势:专业化程度加强。依据:从百戏到杂剧,再到昆曲、京剧等;舞台的逐渐完备;演出场所从借助其他场地临时搭建,到有了固定场所。(答出其中一点依据即可)

  趋势:市民化趋势。依据:从仅有贵族观戏到城乡民众均可观戏;演戏场所从贵族庭院扩展到民间街巷。(答出其中一点依据即可)(9分,每个趋势2分,每个依据1分。答出其中三组即可)

  (2)变化:地位提高;非专业化;现实性强。(5分)

  原因:列强入侵;教育革新;政治改革、革命的发展。(5分)

  (3)取材于社会。(2分)丰富社会生活;教化民众(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政治变革(进行舆论宣传)。(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1.(12分)

  评分说明:

  一等:(12~9分)

  (1)观点明确,正确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理由充分。

  (2)明确阐述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1)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2)对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比较清楚。

  三等:(4~0分)

  (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观点不明,缺少论证。

  (2)对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没有认识,论述逻辑不清。

  44.(15分)

  (1)演变:从编定匠籍到推行工匠轮班制,再到实行班匠银(以银代役)制。(3分)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主币地位的确立;工匠的反抗与斗争;明政府对社会现实的适应。(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大大减轻了工匠的劳役负担,放松了封建劳役对广大工匠的束缚;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清代废除匠籍制度奠定了基础。(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5.(15分)

  (1)美国与两伊均有矛盾,均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不便直接干预;遏制苏联向中东渗透,保持美国中东军事优势;便于美国向两伊出售武器装备;维护美国国家利益。(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对伊拉克军事、技术的扶植,改变了海湾地区力量对比;两伊战争使伊拉克在新的战争中寻找经济出路:伊拉克和科威特因石油、借款等经济方面矛盾激化:为海湾战争的爆发埋下隐患。(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6.(15分)

  (1)长期担任高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五代朝政混乱局面;赈济乡里,爱惜民力;辅佐君王,直言上谏,减少决策失误;阻止契丹军队对中原的戮掠;印刷儒家经典,保存中国传统文化。(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程朱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纲五常的强化;(3分)宋代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欧阳修、司马光等史学家的批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的主要渠道。(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历史高考题模拟题

考试是进行教育评价、教学测量的基本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模拟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高考模拟试题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旦进入高考复习,面对繁杂的历史知识,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运用恰当的方法与正确的策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模

  • 历史高考题真题资料
    历史高考题真题资料

    从近些年的高考历史题型来看,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题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高考题真题试题

  • 高考题历史真题
    高考题历史真题

    高考是历史教学的指挥棒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题历史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题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 24.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

  • 高考历史模拟题
    高考历史模拟题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的不断改革,我国高考历史命题逐渐由 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模拟题,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

1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