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专项训练

时间: 刘惠25 分享

  选择题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专项训练一

  1.(昆明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摸底)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  )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新史观研究己取代传统史学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

  【解析】从材料“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可知这些结论的得出来源于新视角的采用,故B为最佳选项。ACD选项观点材料未呈现,故排除。

  【答案】B

  2. (郴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 “欧洲的进步归功于更快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归功于对美洲大面积地区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的年收入,以及来自它同亚洲和非洲的贸易所带来的年收入。”所体现的史观是(  )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文明史观

  【考点】史学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材料从科学技术、美洲殖民收入、亚洲和非洲的贸易收入来分析欧洲的进步的因素,是站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属于全球史观。

  【答案】A

  3.(揭阳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D.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考点】史学常识

  【解析】 注意提取作者的主张,他反对“原因归结于某一个”,即主张多角度全面地研究历史。故D正确。

  【答案】D

  4.(2013年韶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1942年,中原发生“大饥荒”,反映该历史最可信的是

  A.河南八旬亲历老人的口述 B.“河南四荒,水旱蝗汤”的民谣

  C.美国《时代》记者白修德现场摄影图片D.《大公报》的《看重庆,念中原》社论

  【考点】史料辩证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辩证。一手史料是能够直接反映当时历史真实,比较客观公正的,如图片、考古发掘等都属于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是间接反映当时历史,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如口述史、民谣、学术研究等。

  【答案】C

  5.(自贡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史实)、历史解释、历史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孔子,名丘,字仲尼,系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也

  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历史事实是指对客观事件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客观事实的解说或说明,而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主观认识。AB项属于历史事实,C项是历史解释,D项是历史观点,故D项正确。

  【答案】D

  6.(自贡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考点】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理论——史观

  【解析】题干是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强调阶级斗争,故是革命史观,A项正确;社会史观主要强调的是下层百姓社会生活,排除B项;全球化史观要求分析历史事物时站在全球或整体的角度,排除C项;现代化史观主要涉及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上理性等,D项排除。

  【答案】A

  7.(201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下列与其观点相近的是

  A.卡莱尔: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B.汤因比: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

  C.班固:后之说今,犹今之视昔。

  D.魏源:执古以绳令,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C “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旨在说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有时会重演,现实是对历史的折射,四个选项中,只有班固的“后之说今,犹今之视昔”体现了这一思想,故选C项。A、B的说法显然和材料信息不符,D项把历史与现实对立起来,也不符合题意。

  8.(南昌市2013届高三年级调研)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 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

  A.全球史观 B.现代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标志着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重成为一个统 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句话是从全球联系角度上说的,所以是全球史观。

  【答案】A

  9.(大庆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

  A.考古发掘 B.实地调查 C.道听途说 D.文献查阅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根据游、上、探、涉、观等动词,可知是实地调查,不包括发掘、道听途说、文献查阅的信息,可排除ACD,故B正确。

  【答案】B

  10.(2013年3月淄博市高三一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

  A.注意不同时期的差异性 B.研究不同时期的共同性

  C.发展地联系地看待历史 D.依改革开放来研究历史

  【考点】新史学观点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体现了C项,区域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

  【答案】C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专项训练二

  1.(蚌埠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下列叙述中: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④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解析】①②③是均为史实陈述,④为历史评价。

  【答案】D

  2.“他们(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间,或创立新制,开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这些举措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然,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还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的控制。”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

  A.两位皇帝都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

  C.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实事求是评价 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

  C【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具体评价,不是评价方法,应排除。题干材料将两位皇帝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既看到了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又看到了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分阶段评价,B项错误。题干属于历史评价,没有体现道德评价,排除D项。

  3.(2013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随着尼克松的访华,中国加入了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阵线和竞争者的行列,中国在想要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尼克松的访问为中国开辟了与美帝国主义及其同伙和解与联合的道路。同时,……与美国结盟标志着中国领导层已脱离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动,脱离了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材料体现了

  A.全球史观 B.社会史观 C.文明史观 D.革命史观

  【考点】 革命史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观的理解能力。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从材料中看,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的评价显然是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故选 D 。

  【答案】 D

  4.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者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作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作出一定的阐释。”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

  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

  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

  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

  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

  【解题思路】C由材料中“作出一定的判断”“作出一定的阐释”,可 知A、B错误。C项与材料中的信息相符合。D项错在“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这样的历史研究是不科学的。本题考生容易错D项,主要原因是历史研究总是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史学家要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判断进行阐述。

  5.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个观点主要针对我国的传说古史,其内容包括: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研究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按照该理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尧的传说比禹的传说出现的要早

  B.《左传》中关于禹的记载比《诗经》中相关的记载可信度要高一些

  C.东汉以上没有信史

  D.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

  【考点】史学素养

  【解析】尧的传说和禹的传说都是传说,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哪个更早哪个更晚。故A不正确。《左传》和《诗经》中关于禹的记载都是源自传说,故B不正确。C项表述绝对。从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传说中的古史期、传说中的中心人物和古史社会状况,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因此,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故选D。

  【答案】D

  6.(2013年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具体回答为什么在世纪之交要撰写新版本的《全球通史》时说:“新世界 需要新i学。今天,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世界同样要求我们有新的史学方法。 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产物,而90年代的新世界则正如教皇保罗 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响力’的结果。”能体现作者思想的是

  A.教皇保罗六世崇信科学技术 B.全球史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C.历史的研究方法要与时俱进 D.科学技术广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理解能力。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的历史背景,因此,历史研究也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故选C

  答案:C

  7.(2013届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

  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考点:历史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的理解能力。记录的是历史的真实,解喻的是对历史事实的阐释,主要体现个人的观点。故选C

  答案:C

  8.(合肥市2013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与材料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A.重视分类叙述法 B.倡导全球史观

  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 D.倡导文明史观

  【考点】史学素养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世界各国互相联系的历史。即每个国家都是全球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全球史观。故选B项。

  【答案】B

  9.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史料的运用

  【解析】

  试题解读:本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或者说是最佳型选择题,须从众多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选项。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对丘吉尔、罗斯福和希特勒三个历史人物性格的评价,这个评价肯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选项排查:题干仅是对三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的评价,其是在历史事实基础的主观评价,仅是说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或是史实的片面的主观意见,来判定可信与不可信,都片面的,故AB项排除,C项正确;题干仅是对三个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分析,作出的“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的评价,并不是说绝对说三者都“不明智”,而且,“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述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10.(宜昌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埃里克•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中写道:(18世纪)一些欧洲国家正在谋求统治地位,而其他国家正在谋求自身的认同和独立。每个正在奋斗的国家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社会,都受其特殊精神或文化的激励,这种观念无非是为了证实它想形成自己独立国家的愿望和正当性。独立的、一体的文化概念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文化方案。该材料说明18世纪欧洲的

  A.文化才开始形成 B.文化是多元化的

  C.文化具有民族性 D.文化的政治性质

  【考点】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 “这种观念无非是为了证实它想形成自己独立国家的愿望和正当性。独立的、一体的文化概念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文化方案”,作者认为民族、独立的文化适应了民族的认同和独立的社会需要。因此C正确。A明显错误,文化早已产生,并非18世纪开始形成。作者强调独立的、一体的、民族的文化,并不强调多元文化,排除 B。D项过于强调政治性,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社会需要,较片面,排除D。

  【答案】C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专项训练

选择题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专项训练一 1.(昆明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摸底)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训练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训练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中最为稳定的一种题型,怎样才能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训练,仅供大家

  •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集锦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集锦

    高考中历史以材料型选择题为考查主体,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好选择题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集锦,仅供大家参考! 全

  •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及答案

    近年来,历史高考选择题已由只注重对知识的考查,改为侧重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

  •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汇总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汇总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知识含量大、能力含量丰、测试效果客观公正、可信度高的理想的标准化考试题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

1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