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2)

时间: 张昆1 分享

  发展新闻教育的四点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开始于1983年,是进入80年代后中国传媒教育蓬勃发展的第一次浪潮的产物。28年来,华中科技大学从刚创办时的单一本科教育,不仅发展成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条龙的全程传媒人才培养体系,而且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的重镇,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成就,得到了学界、业界的认可。总结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自然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采取切实措施,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占领思想阵地,成为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华中科技大学不长的办学历史上,形成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统。学校有公共基础类课程大平台,其中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前置课程;学院有专业基础课,其中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原著导读等,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除此之外,还有新闻业务课程、新闻历史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等,其部分内容可能直接联系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某些具体的原理,如采访学课程中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及群众路线,写作评论课程中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史课程中的对唯物史观的坚持等,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力量。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第一批教材建设中,学院就有两名教授参与。2010年,学院又有两名教授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建设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史、新闻评论)。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20多年来,学院出版了几本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
  第二,以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体系。传媒教育要以传媒业界的需求为导向,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新闻教育界也要坚持三个面向,即要面向业界、面向社会、面向国际,不能自以为是,自娱自乐。要把握业界演进的脉动,瞄准行业竞争的前沿,了解媒体变化的需求,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引入传媒精英,构建“双师”队伍。师资队伍结构应该多元化,但应以学术型教师与实务型教师两种基本类型为主体。学术型师资,应该重视学历的完整、全面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实务型教师不一定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但一定要有丰富的业界经历,他可以不写高深、抽象的学术论文,但一定要是传媒行业的行家里手,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要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开办以来,就一直重视从业界引进高端精英,第一任系主任汪新源就是来自湖北日报,时任湖北日报理论部主任。在世纪之交,学院又从业界引进了赵振宇教授、石长顺教授、何志武教授、孙发友教授,如今他们已是学院教学科研的顶梁柱。两种不同类型的师资应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使用不同的指标体系,使之在大学生态环境中,彼此理解,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一起服务于传媒人才的培养。
  第四,与业界结盟,建设高水平的实践平台。学生的专业技能养成,首先要依赖于学校的业务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设施,但是要提高其专业能力,缩短与业界的距离,必须要到专业的权威媒体去实践。传媒行业是以高新传播技术装备起来的信息产业,传媒的竞争不仅是报道业务的竞争,也是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竞争。所以,绝大多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及其平台建设,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千差万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长期以来一直把平台建设作为学院办学的重中之重。笔者作为学院现任院长,曾多次带队到长沙、广州、深圳,拜访当地权威媒体,商谈双方合作;今年还专门到北京走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浪、搜狐、网易等媒体的高层领导,建设专业实习基地。有高水平的平台,学生就可能接近行业的最前沿,其专业能力的养成就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两点具体建议
  发展与改善新闻传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来自社会、来自业界的支持。
  第一,通过制度化安排,拓展、固化媒体与新闻传播院系的合作关系。目前,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大多与媒体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对新闻传播院系而言,媒体不仅是实习基地,更是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是物质资源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专业师资的蓄水池。对媒体而言,新闻院系不仅是后备员工的主要来源地,而且还是员工继续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不仅是人才培养基地,而且是媒介发展的主要智库。媒体与新闻传播院系应该是利益共同体,在产业链上也属于上下游的关系。但是客观地审视目前新闻传播院系与媒体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仅仅是建立实习基地,或者聘请媒体高管为院系的兼职教授(基本上是名义的)。这种合作基本上是单向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领导人的友情,没有落实在制度的层面上。一旦人事变更,一切又得从头开始。要提高媒体与新闻院系的合作层次,必须发掘彼此对对方资源的需求。新闻传播院系需要媒体,媒体也需要新闻传播院系。双方的合作不仅限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媒体员工的继续教育、媒体委托的专项研究、媒体发展的战略规划等,都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两者互利合作,诚心以待,就可达到双赢的结局。
  第二,设立新闻传播教育基金,资助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学与科研。新闻传播教育不仅是大学的事业,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实际上媒体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媒体每年都要从新闻院系吸纳源源不断的新闻从业者,几乎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是家长、纳税者的资金投入,维持着新闻传播院系的运作,媒体只是在最后的阶段摘下成熟的果子。这是不合理的。媒体应该主动介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过程,并且应该提供最低限度的资源支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提取媒体广告收入的一定比例,比如一个百分点,设立新闻传播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当地的传播教育事业;或者政府对媒体支持、赞助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行为,可根据媒体赞助的额度在税收方面予以减免,以鼓励媒体继续支持新闻传播教育的行为。
注 释:
  ①温家宝:《致〈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同志的信》,2004年4月8日。

3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