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成功地开展了政治动员,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强大推动力,重塑了社会意识形态,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帮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奠定了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政治前提,意义非常重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篇1

  浅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摘 要: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旨在客观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得”与“失”,把这一历史事件置于当时的历史范围和历史条件中去反思和 总结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必要性及其成就与偏差进行了辨证地 分析 ,并且结合现实审视了当前的 农村 经济 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稳定地推进农业 现代 化进程具有大有裨益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必然性 得失

  1949到1956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历史 发展 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新民主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土地改革也得以完成。在此良好基础上,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首先,建国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着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农业在中国所创立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生产力的发挥达到了极限。我国土改后的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生产规模狭小、农业 科技 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一年的劳动收成,除了扣除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大部分仅限于用作基本生活的消费。因此在这种微弱的小农经济制度下,不仅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其次,小农经济自由发展势必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土地改革虽然铲除了土地占有的不公平,但是却保留了土地私有和买卖 转让的制度,这就必然会导致农民之间因各种差异和意外因素发生经济上的分化。因此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进行改造,将小农经济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再次,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土改以后,个体农户存在着耕地少、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等 问题 。如果不引导农民走 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 影响 到轻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导致重工业发展缓慢,成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与轻、重工业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二、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得失兼有的改造

  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立足本国实际,因势利导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相互衔接的“三步走”改造道路形式。通过这次改造,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农村私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1953到1956年改造期间,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8%,为历史之最。这样的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我国实际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对农业生产力的推动和农村的全面进步功不可没。

  但是,在看到改造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 文化落后、人多地广的国家里,要进行如此广泛、深刻、复杂的农村社会经济大变革,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缺点和偏差。

  第一,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解和经营 管理方式上存在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和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认为其只能是也必须是完全、纯粹的公有制。在集体所有制方面,又强调必须实现统一管理,集中经营,越大越好,越公越好,越高级越好。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领域,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其次,统一经营的管理体制,既不符合中国农村的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相矛盾。这是造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严重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思想的继续膨胀,发展成为盲目追求“一大二公”,阻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进程。

  第二,在农业互助合作的形式上存在问题。

  我国是一个经济落后,幅员辽阔的国家,既有少数现代化的城市,还有大片穷乡僻野;在农村,既有现代化的农业 机械,也存在原始的刀耕火种,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然而过去一讲合作化,就认为只有一种形式、一种途径,这就是互助组、初级社,最后过渡到高级社。应该肯定它的适应性和优越性,但是,把这“三步走”的形式过于绝对化,在全国农村都按照这个模式办,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就很难适应我国农村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能不是对农业合作化的一种误解和失策。

  第三,改造所谋求的目标上存在 问题 。

  改造的终极目标是把我国 农业变成生产资料共有的、生产专业化和 社会 化的大农业。这个目标就给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第一, 发展 生产力,实现农业 现代 化;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第三,将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农业 自然 经济 ,改造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造至少这三部分缺一不可,但当时我们片面地认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是用合作化的办法,把农民的个体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改变所有制,变革生产关系,把农民原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这种理解上的片面性,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涵盖的 内容 大大缩小了。因此,从完整、 科学 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真正完成。

  三、当前 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是对 历史 的扬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摒弃了许多不符合国情、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东西,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与过去不同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的思想观点发生了混乱。有的人认为,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是对历史上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否定,因而有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说法。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我们在农村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把分散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集体经济,在农村确立了集中统一的经营 管理办法、按劳分配原则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这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我国从1981年前后,在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即生产队通过 合同形式,把集体耕地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承包到户,由农户自主经营,生产成果由承包户完成相应的国家征购任务和集体提留后,剩下的全归自己。农民有了自主权,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剩余劳动力和资金,并运用它们发展家庭经济和多种多样的联合经济形式,从事多种经营。

  从经营管理方面来看,今天实行的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并没有根本否定简单的统一经营,而是根据 时代 特色和社会变化发展的特点,对需要和可能统一经营的实行统一经营,对需要和可能分散经营的则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将“统”与“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分配方面来看,今天的改革并没有否定“按劳分配”的原则,而只是用联产承包的办法代替过去的劳动分工制。用群众的话说,过去的分配办法是“先生产,后分配”,现在的办法是“先分配,后生产”。谁劳动好,产量高,谁的收入就越多,完全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原则。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比劳动分工制更能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所以应该说,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是否定了“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原则,而是当前在农村中最能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并且简单易行的办法。再从所有制方面来看,这种改革并没有否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现在,广大农村继续保持着农业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集体所有,不少地区,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生产资料的绝大部分仍为集体所有,归个人所有的只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因此,在所有制问题上,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依然存在。改革后允许农民个人拥有部分生产资料,是为了更符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总之,当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更加完善,也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它是现实对历史的扬弃,而不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只要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具体的 分析 ,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过去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 中国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而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为了纠正前进中的错误和缺点,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富有活力。所以,20世纪50年代的改造和当前的改革只不过是不同历史时期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不同形式而已,任务不同,形式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参考 文献

  [1] 李安增,陈招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评价 [J].经济评论,2000(6):51.

  [2] 武力.略论合作化初期党对农业问题的三点认识 [J].党史 研究 与教学.2004(2):20.

  [3]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 [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篇2

  浅谈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是我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组织宣传队伍,培训宣传骨干;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利用算账对比等方法进行宣传贯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理清该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形势背景与脉络,对于当前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

  1949年至1956年是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政策转轨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取得了根本性胜利,文化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总体而言,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落,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改造不可忽视的方面。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路线的提出

  新中国建立之初,《共同纲领》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前途问题。当时党中央认为,必须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日益壮大,实际上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坚力量。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得到很大巩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见端倪。土地改革后,党注意发扬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的集体化过渡的标志。

  在此特殊背景下,党认为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必要在农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改革,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期限应该是十到十五年。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很明显,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在全国人民中得到广泛的拥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为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力快速落实,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和早日完成,党在农村开展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

  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回顾

  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3.1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朝阳地区各县(旗)接到热河省委《关于发动全党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示后,做出了学习计划,对学习、宣传、贯彻“总路线”作了具体安排。如北票县于1953年2月拟定了学习计划,规定将经常性的干部理论学习暂停,集中学习《人民日报》、《东北日报》、《群众日报》等相关材料。学习方法是阅读为主、集体讨论,根据讨论提出的问题,由领导做辅导报告。通过上党课进行总路线学习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

  3.2组织宣传队伍,培训宣传骨干

  各地区按照中宣部安排部署,都积极组织宣传队伍,培训宣传骨干。如北票县于1953年建立了宣传网,县、区宣传干部36名,284个行政村,培训宣传员4608名,其中党员2102名,团员614名,群众积极分子1892名;召开大小报告会318次,听众达15万人。该县委于1954年对县、区干部,村支书、村长等干部进行培训,组建58个传授站,对宣传员进行培训。

  3.3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广泛深入宣传

  各地区充分调动宣传部门和宣传工作者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广泛深入的宣传贯彻活动。有关部门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利用黑板报、墙报、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部分文化站举办了长期的青年、妇女讲座;大城子文化馆每个星期六晚上都搞文艺晚会,利用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并赶圈集进行流动图片展览。各地在宣传贯彻工作中,与当地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紧密结合,宣传方式灵活多样,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实际生活,因而收到了良好效果。

  3.4利用算账对比等方法进行宣传贯彻

  农村地区在宣传贯彻总路线中,普遍采取新旧社会对比、合作化与单干对比、工农业产品比价等对比,启发教育农民、手工业者和工商业主,提高他们对总路线的认识。如热河北票县汤沟村用欠年和丰年的事例教育群众:欠年时国家调运大量小米、玉米救济灾民,丰年有余粮理应卖给国家。群众用无数的事例回忆旧社会的苦和新社会的甜,特别是通过宣传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远景,这些方式极大焕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这些年间,我党在农村工作中着力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国完成各项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现出的巨大威力和显著成效,成为日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武器和强大引擎。

  4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经验表明,建国初期我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为新时期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4.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

  众所周知,在中国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源。毛泽东多次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是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占大多数,党的利益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国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危机。农民问题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建设的基本问题,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后,巩固政权同样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广大农村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

  4.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农民的物质利益要求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教育对象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地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和愿望,没有需求和愿望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农民阶级而言,其历史局限性在现今社会中犹存,更多看重自身的生存与利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结合,对于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阻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4.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农民的长期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农民阶级具有二重性。他们一方面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具有自发的小资产阶级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天然的保守性。农民阶级固有的经济地位及其所决定的农民阶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特点,伴随着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和现实的经济和物质条件,都决定了对农民阶级的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农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王军.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李德芳,杨素稳.论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经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2).

  [3]史秀勇,陈自才.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4]童小彪,任俊华.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史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李丰春.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工作60年(1949—2009年)发展历程及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

 
 
猜你喜欢:

307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