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修炼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在太极拳练习中,保持动作连贯性,这样才能避免僵硬。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柔和缓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欢迎阅读!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

  练习太极拳贵在坚持,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有持久的练习,才能领会到太极拳的深层含义。

  练了这些年拳,怎样才算打出了一套好的拳路?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不同的传承,师承又各有区别,其中理念的不同,对拳感悟的差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此我只有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谈出些许自以为是的鉴赏方法,仅供参考。

  首先,我是练杨式太极拳108式的,属中架,传自武汇川一脉。此架的特点是杨健候,杨班候老先生亲传,经杨澄甫老先生改变成具有健身,养生特点的太极拳了。

  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具有休闲养生的作用,太极拳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更顺畅。

  融入了武汇川师爷的厚重大方,气宜鼓荡,转承结合更圆润注重演化的特点。经武贵卿老师加入了更为细腻柔松的手法,我们俩兄弟又根据自己的领悟进行了劲路的加强,于是形成了目前的套路中正,饱滿,松沉,稳健,鼓荡,转承接合丰富的特点。

  二个人一百年的拳龄,造就了我们兄弟不断相互切础,探索,相互的提高。在这种追求中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格局,拳路相同,劲路不同的各自风格,由此也证实了“一人一太极”的说法。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一,中正

  作为一个拳架,其第一个标准即是中正,这是普世的标准。任何高雅行为,高雅艺术都会以此为首要标准。在太极拳里的中就是立身中正,不失中,守中,行中,用中。无论出步,行架,开阖,都要严格守中,尽量不失中。“用中”的优势在于行正。培养守中意识,养成护中习惯是太极拳至要。

  想要提升太极拳水平,首先要保持立身中正,即身体要保持不偏不倚,这样才能使动作连贯缠绵。

  守中意识在拳架中的反映是;上下相随,左右相顾,前后俱到。在架形动作上不捆不散,腿到——身到——腰到——手到。还要眼到、意到、神到。无过无不及。这是一个熟练的过程,习惯的使然。 “持中”是拳架的整体风貌,中而不偏,中而不歪,是很吃功夫的。在于腰腿的实沉,上身的松柔。

  没有腰腿功夫:是没有中可言的。中而不正,难以有中,所以中、正.是如影相随的伙伴,“立如秤准”就是正的标杆。正的原则在于自然,正而不僵,正而不偏。其犹如领正的头颅,下坠的肩肘,松沉的腰胯。好比鱼线垂钓,掤而不紧,疏而不散,持中而不僵,见劲不见力使劲。

  “正”是八面支撑的正,头正,肩平,身正,胸含,背拔,腰松,胯沉,不叠臀,不塌腰,不跪膝,膝不过脚尖,前不凸胯,后不露肘。正而不阿,不拘不偻,不仰不俯。以腰为轴,呑吐提沉,不偏不倚。 “正而不滞”是功夫,是积累,是真实。 其结点在腰胯。风韵:所形成的"韵致”是使人倾倒的原因。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二,绵绵不断

  太极拳需要绵绵不断,不仅表现在拳路上,更需表现在劲路上,势头上,因此要求;绵绵不断,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这就要求动作流畅,意识通达,神情闲适。太极拳里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承过渡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这款杨式太极拳之特点就是注重过渡动作结合,这个过渡结合动作呈现以下特点; 顺——顺接上下式动作,要求;式接、意连、势传。

  以顺势为主,势不顺则意就难连,式就可想而知了。接——前后相接,上下相接,左右相接,精气神相接。 连——沉提相连,动静相连,虚实相连。合——内三合,外三合,浑然一体,一致劲。转承的要点;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开阖有序,收放自如。绵绵不断与其说是熟练的表达,不如说是意识的反射,得机得势的连接。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三,松柔自然

  太极拳动作千变万化,松柔是贯彻始终的,不仅动作需要,也是劲、势的要求,唯松柔才能使劲节节贯通,达到“力由脊发,植于根,发于端”的太极劲。太极拳的劲是灌的,从松中灌,从柔中灌,从慢中灌,在反复搓揉中形成用意不用力的劲道。所谓“四两拨千斤”不仅是巧劲,更有自己不觉用劲对方感觉有千斤之力的那股劲,这种劲的神奇在于厉,沉,灵,巧,深,变的特点。就是俗称的“内劲”。柔以致顺,柔才能沾连沾随,太极拳能打出“柔情蜜意”就是特色出来了。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四,静、净

  太极拳打出静、净的味道,才是打通了太极之道,平心静气,气沉丹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太极拳不二法则。心静,意静,神色静,这是一种庄严,不是凝重的庄严,是松快的庄严。净,看到打油了的拳架,就使人联想起“不净”为什么会油掉,有传承的问题,有所谓创新意识。我个人认为符合拳理的应该允许的。自以为是的寻求所谓“适意”是油的起因。过早离开老师也会产生油。其本质就是对拳理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五,劲隐和神敛

  内家拳的劲在于隐,对劲的隐蔽不仅表现在技击上,在拳架的练习上就要得到重视。经过精雕细磨的动作是具备的神韵,就是去除了浮华,其中裸露的劲就是去除之列。暴露敌情是武术之大忌,也是开放门户,缺少护卫的表现。毕竟武术有别于舞台艺术,即使从事表演也应有含蓄之美。

  精雕细琢的另一方面就是手法更为细腻讲究,身法更为灵动,脚法更为精巧,其中要点就是劲更隐。力更集中于一点。为什么要神敛?这是太极拳架本质决定的,太极拳架本质就是舒展缓慢,无大起大伏,无上下翻飞,有的只是腾挪闪展,这样拳架决定了拳理是厚重稳当的,拳势是浑然一体的。张牙舞掌不是太极拳之传统,因此神敛就有其必要了。

  太极拳入门要领

  选准一门太极拳

  专门学练某一门派的一种太极拳,最好是传统太极拳,这样是比较可取的,而且所练太极拳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不但动作准确,而且打出来的拳架也美观大方,更主要的是健身作用明显。

  练好拳架

  练好拳架是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先师们所总结的叫练体固精。首先,第一位的就是,通过练好拳架,先把自己的身体练好,调整好。

  初学太极拳要从拳架练习开始,这样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精神要领,并领会太极拳的含义。

  意会动作要领的技击含义

  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离开了技击应用就不称其为武术。而太极拳作为武术它又是达到太极功法和太极心法的一个重要过程。太极拳的技击应用它并不是目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精、气、神、虚为混然一体的太极之光。所以掌握好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应用,是达到太极高层次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

  初学太极拳最大的障碍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太极拳好比是爬悬崖,初始阶段是最难的,但是只要爬到崖顶,后面几乎就是一马平川;又好象是种果树,不可能今天下种,明天就发芽,后天就结果,必须得几年如一日的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但是树长成之后,你就可以年年享受甜美的果实了。

  太极拳从开始训练到基本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过去有"傻三年、悟三年、练三年"之说,即便是有天赋、有明师的高手胚子,也是"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三年,是基本可以掌握全部技术,十年是自己访师寻友,历练提高,使拳与道合、拳与性合的过程。

  松静是太极拳的灵魂,松静桩是无极桩的简化版,调整内形的要求减少很多,为的就是减轻大家的心理负担。

  先把松和静这两个宝贝抓住再说。形体放松,筋骨自然会锻炼,心理放松,精神自然会旺盛。这和吃饱了不饿,睡足了不困是一样的。

  体会到了松静,把气、血、神养的比较足了,再慢慢增加要领,把十二大关节一个一个调整过来,把各脉各经的大筋都挑起来,功夫自然就上身了。这就象种树一样,把种子种下,保证阳光和水,种子自己会慢慢长成大树。记得有名人说过:这树为什么这么粗?因为它站的时间长!

  心态上要保持轻轻松松,别把练功夫当负担,宋世荣老先生说"要玩而求之",这是太极拳入门的钥匙。大家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站桩的时候可以听轻松的音乐,可以看风景。刚开始诸事不问,累也不管,错也坚持!先在姿势大概正确的前提下保持时间。最起码冲到四十分钟,然后再往里面转。大家放心,这个阶段筋骨疲劳酸痛是很正常的,每天只要不超两个小时的标准训练量,想落下毛病也难!

  重心在前脚掌上,保持下肢三节(胯、膝、踝)的弹性,千万不要把腿站死了。站满脚跟是其他训练体系的要领,后面的训练步骤有其特殊要求。虽说太极拳各宗各脉殊途同归,但是起始阶段大家不要乱套用。人家是有传承的,练到一定阶段,老师会告诉他,怎么调整一下,人家功夫就上去了。那个要领你不知道,还一直站在脚跟上,时间长了,很容易伤后脑。

  颤抖是好事,出汗也是好事,不用担心,长辈说"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出完细汗出香汗"。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刚开始大汗淋漓之关是一定要过的。抖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妙处说不尽,大家自己在练里体会,金子撒在地上,谁拣到算谁的。

看了“太极拳鉴赏和理论研究”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与传统哲学理论

2.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3.太极拳理论十篇

4.太极拳理论与易经

5.太极拳理论三篇

6.太极拳的理论思想

7.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

109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