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学练太极乐无穷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却使人的身体健康现状每况愈下。据资料显示,人的发病率正在从老年人居多转向中青年人。时下,中青年人在事业、家庭、工作、就业等压力下,体质越来越差,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疾病缠身。常听到报道,一些技术专家事业正如日中天,却突然英年早逝。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那么,怎样才能使人转变思维方式,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质呢?我建议大家不妨在工作之余学练太极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学练太极乐无穷。欢迎阅读!

  学练太极乐无穷一、太极拳作用:祛病健体

  “太极”一词出自《易经》。太极拳理论融会了古代哲学、中医经络理论和气功养生理论,动作讲阴阳,讲虚实,讲矛盾的转化。《黄帝内经》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肌肉若一,天地人浑然一体”之说,要求积精养元,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中医常说:“通则不痛。”作为内家拳术的太极拳,讲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全身的气血运动不止,没有停滞,堵塞的地方,就像流动的水管,循环往复,没有阻碍。所以,久练太极拳能够打通经络,使肌肉内密集的微血管网络畅通,使毛细血管张开,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新陈代谢、祛病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运动。运动,运动,运中求动。既然是活动肌体的运动,就能够起到强身健身的作用。像少林、拳击等各种外家拳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包括广播体操、打球、跑步等等,都能起到舒展肢体,强健体魄的作用。太极拳与外家拳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是内外兼修,重在修内。讲求内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行气如九曲珠,无所不到。上自百会,下至涌泉,气遍周身不稍滞。


学练太极乐无穷

  初练太极拳,照葫芦画瓢,以外形带动周身运动。久之,外形在动,体内也在动。练到一定程度,内动多于外动。太极拳的最高层次是外形不动,全在身体内动。太极老师翟玉海曾说:“太极拳是松出来的,是玩出来的。”这就突出强调了习练太极拳“松”的重要性。学练太极拳要从走太极步开始,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走好太极步,稳固根本,然后学拳架。拳架要由浅到深,最好不要仅学简化太极拳架。简化太极拳架虽然便于普及,但好多动作只适合于表演,只是美观好看,只具有观赏性,失去了本来的技击内核。要选学一二套适合自己的传统太极拳套路,长期习练,必有大获。待拳架熟练后,就应当逐步体会放松,由头到颈到肩到腰再到胯到腿到脚,节节贯串,节节放松。要感觉全身松到地里去。松还不能丢掉顶劲,顶头要悬,不能塌腰,不能懈,不能像一瘫泥一样,要用虚领顶劲往上领起来。头顶起来,尾闾前卷,也就自然拔背了。能拔背胸也就自然含了,有空的感觉了。放松习练一段时间,就会出掤劲,就会有松沉的感觉,手臂搭到别人身上,对方就会有一种松树倒压在人身上的沉重感觉。这也是柔久自生刚的缘故。没有放松训练的过程,就不会体会到太极拳的真正魅力,就会是一辈子练花拳绣腿,比画太极体操。拳家说,太极拳有三层功夫,第一层如全身没在水中游走;第二层功夫如腰以下踩着水游动;第三层功夫如人踏在水面走动。我自己的体会是,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敬”,要敬重国粹,敬重太极艺术,还要敬重师傅,学员之间也要相互敬重,这是学拳的前提。随后就要从“静”开始,心静,排除杂念。入静,由静到动,由无极而太极,阴阳转换,动静结合。由静再到松,主要体会松沉、落胯和气腾然的感觉。然后体会身体分阴阳,走“8”字劲,左右传递,上下相随。最后再往空的方向练。练到空的境界,就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了。练好太极拳,就像在空中游泳,奇妙无穷。在正确理论引导下,练拳愈久,功夫愈深,愈能调节内脏,疏通经络,促进健康。

  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和各类体型的人练习,是一种练法简单而意境高远的柔和运动,经常习练太极拳,对身心健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太极拳以柔为主,刚柔相济,只要练法正确,不会给人的身体,尤其是不会对老年人造成伤害。久练太极拳让人感觉精神焕发,通体舒适,鹤发童颜,周身康泰。一位跟我学拳的小伙子学练太极拳才三个月,就深有感触地说,我感觉现在就有了三大明显变化。一是思维方式得到转变,想问题的思路更加拓宽,原来不想做的事情现在也去想去做了;二是改变了原来工作起来疲累、无精神的感觉,一天到晚精神饱满,精力旺盛;三是感冒的次数比过去有了明显减少。

  另外,太极拳能增强人的灵敏度,提高大脑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太极拳是矛盾的哲学,翟老师常讲,要练下不练上,练竖不练横,练后不练前,练骨头不练肉。讲求手、眼、身、步、法的协调一致,尤其是练心,心静,心无旁鹜,专心致志,久之则会达到天人合一。突遇外力,或躲闪避险,或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若遇急发事件也就会自然反应,应对自如,就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学练太极乐无穷二、太极拳魅力:御敌防身

  太极拳作为拳术,具有御敌防身和技击的作用。只不过太极拳不主张主动进攻,而是积极防御,研究用最小的力量战胜大力和强敌,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有人说,太极拳绵绵软软,比比划划,就像摸鱼一样,根本就不可能防身,更谈不上技击打人。持这种认识的人应该还不在少数。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是不了解太极拳。其实,太极拳不仅能够防身技击,而且其沾粘连随,如影随形,全身浑如气球,无处不在,八面支撑,粘到哪里哪里打,粘到哪里哪里发,全身备五弓,发人如放箭,全身之力用于一点,发劲利索、凌厉,疾如闪电。在运化中借力打人,发人于丈外,对方并不觉痛,就像玩弄小鸡一样,这一点,我们都是有过切身体验的。

  要想练成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在练习太极拳、剑六年后,自己感觉练得不错了,结果和人一试手,不是东倒就是西歪,再不就是前俯后仰,根本不能站稳。通过老师指点后才明白,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没有做好,没有做到位。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顶头悬”还常常丢掉,意识上始终没有坠肘的概念,腰不能当轴,转不起来,胯松不下去,尾闾也不能前送。不知道怎样才能含胸拔背,形成五弓;怎样才能串成九曲珠。更不明白无极变太极,阴阳转换,舍己从人是怎么间事。这时候,翟玉海老师先让我们学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对照拳论纠正和规范动作。慢慢放松,一放松,胯落了,太极拳就自然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后来,张广江老师让我们自己体会“门转轴”“风吹旗”的道理,解释和示范“球碰壁”“钱投鼓”,还有走8字劲,以及“千斤坠”“两杆称”“铡刀”“蛇七寸”等等,同时,悉心讲解,指点要领,要求每天坚持盘架子,先求展开后求紧凑,尔后再进行推手对练,“问劲”“找点”、固身法,练沾粘劲。很快我便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这期间,我同师友反复交流、演练、体会,功夫也在不断提高。再后来,李玉岭老师又教我们内气潜转,掖腹股沟,乍开背、腰和跨,遇到强力,顺势引进,使其落到空处。经过几年的刻苦磨练,目前,我练拳时也能初步做到无人若有 人,常常会有缠、搓、粘、裹的感觉;有藤绕树、蛇缠人的感觉;有气遍全身,以气催形的感觉。推手时,也能够基本掌握掤捋挤按,沾粘连随的运化规律。在低级层次上,能够借对方之力,发人于丈外。

  太极拳架盘到一定程度,就要进行推手训练。刚开始接触推手时,会感觉处处不顺,处处别扭,一遇外力就立身不稳,东倒西歪,前俯后仰,这是很正常的。在我刚练习太极推手时,张广江老师就反复说过,两人推手时用力不行,不用力也不行。劲大不行,劲小也不行。手臂硬也不行,软也不行。手上的掤劲紧也不行,松也不行,要恰到好处。这个“恰倒好处”也是推手训练中最难掌握的。经过长期演练,才能找到最佳感觉。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快来则急应,慢来则缓随”。推手时,还应当时时处处备好身法,周身协调,上下一体,不能僵硬,不能有凹凸处、缺陷处和断续处,尤其是不能双重。两脚站死了,就不能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一样转换自如,身体变化就不灵活,就迟滞,就会被人所制。我感觉这一点是最难练好的。要再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还需要自己用心去体验和揣摩。推手练到一定程度就会感觉周身是球,遍身是手,无招无式,无形无象,哪里遇力哪里化,触到哪里哪里发,一点都不虚假。

  当然,我说的太极拳具有技击作用,并不是说凡是学过太极拳的人都具备这种功夫。有的人学过简化太极拳架,有的人拳打起来看上去也有板有眼,震脚摆腿,呼呼生风。还有的人太极拳架练了几十年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内功,只是表演,照样不能御敌。可以这样说,习练太极拳不站桩,不走内,不练推手,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太极拳的魅力,只能说练过太极体操。我这样说可能有不少人不赞成,甚至反对,但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诸君不妨试一下就明白了。

  练好太极拳的御敌技击功夫,还应当悉心研究各家太极拳的特点,把各家太极拳的精华融会贯通。陈式太极拳的松、活、弹、抖;杨式太极拳的舒展大方;吴式太极拳的斜中寓正;武式太极拳的八面支撑和“三虚保一实”;孙式太极拳的跟步灵活转换。各家拳路、风格各具所长,各有千秋。研究并掌握各家之所长,避己之短,就会更好地掌握太极拳御敌技击技巧太极功夫也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学练太极乐无穷三、太极拳内核:修养心性

  太极拳虚实开合,动静循环,一张一弛,富有韵卿。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就像练书法、画一样,在一笔一画中翻转乾坤,在静谧安然中谛听天籁之音,感受到的是一种快意,一种享受,这是局外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内心的享受,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就像戏迷听戏一样沉醉。我们习练太极拳,融入天地,融入自然,不仅强身健体,而且能陶冶情操,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有人称太极拳是宁静的诗,流动的动人的音乐,活动的雕塑,如此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太极拳柔和舒展,不亚于诗的意境。太极拳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画卷的美感。太极拳的动作节奏,像音乐的旋律,能拨动你的心弦。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定型都如同一尊雕塑,真可谓美不胜收。

  大家一定都听过音乐吧,你在演练太极拳时,就会在“高山流水”的境界中陶醉,就会在富有神韵的节律中自我陶醉。练到“神明”阶段,就会在吞吐吸纳中,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练太极拳不仅是练拳脚功夫,更是练头脑、心灵中的功夫。最高境界的太极拳,是修养一种恬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浸润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太极拳,与《易经》的“相生相克”,道家的“上善若水”“至柔至刚”“阴阳平衡”“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如出一辙。老子说:“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还主张欲取先予,“大国者下流”,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积蓄力量,让对手气衰力竭,然后乘胜而取。在太极拳里,“柔”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心灵的仁、义、善,行功的松、稳、慢、匀,技击的走化、蓄劲、粘依,都体现了柔的本质。当然,柔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克刚。

  太极拳还是集佛家、道家、儒家思想为一体的“道德拳”。处处讲究以善为本、中庸和无为。即使用在搏击上也是“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这是一种善与美的结合,是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种古典的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能够使习练者受益颇深,益寿延年,使观看者赏心悦目;能够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社会生活更稳定,人际关系更和谐。

55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