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武术之乡基础构建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武术之乡基础构建的实践和思考。

  武术之乡基础构建的实践和思考

  有一句话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即“高楼”和“平地”两者之间的关系:高楼是建在平地上的,平地是起高楼的基础,是建造高楼的先决条件。如果地基不平,而是高高低低,凸凸凹凹,或是泥沙山坡,欲建高楼是很难的。不要说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建万丈高楼,即使建平房,也要动用钻机风枪甚至炸药,先打平地基,然后动工盖房。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平地”是“高楼”的先决作用的认识。

  盖楼如此,创建武术之乡依然如此。武术之乡好比高楼,它要有一定的基础,好的地基,绝不是建在空中的楼阁。

  以徐州市为例,我们来看基础工作对于创建武术之乡的先决作用和重要意义。徐州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武术中的硬气功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强身健体,御敌自卫的体育运动,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武术硬气功练气练意,用意引气,意到气到,劲亦到,气随意行,使气内络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进而逐步达到内外一体,气力合一。而创造和发明这种武术硬气功者,就是徐州人彭祖。庄子的《刻意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彭祖以“导引行气”开我国气功之始的文字资料。庄子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彭祖气功导引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台湾省学者陈鼓应先生为《刻意篇》作注释时写道:“(导引术)这是一种健身操,形容动作如熊吊颈,如鸟舒展。”徐州人彭祖的“导引功”法,为中华民族的武术气功开辟了先河,奠定了基础。

  2000多年前,史料记载,“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汉皇刘邦,自幼便同周勃、王陵、樊哙一帮兄弟,跟随周勃的父亲舞枪弄棒,习武强身。刘邦的大将樊哙,起义之前是个卖狗肉为生的屠夫,他力大无比,武艺高强。楚汉相争年代,项羽设“鸿门宴”,以谋害刘邦。樊哙闻讯,只身闯入去救护。“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樊哙有如此大的力气和胆量,当然与习武有关。王陵、周勃、樊哙等,马上马下功夫都非同寻常,成为了刘邦建立汉朝江山的重要基础。

  汉画像石中有那么多的表现当时的武术表演活动的画面,它们形象直观地证明徐州的武术在两汉时期就已成为人们健身愉悦表演及至敌对械斗拼搏的一种主要形式。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连绵,百姓苦不堪言。为休养生息,练武存身,练武自卫。因而,习练拳脚,舞枪弄棒的遍及市井乡野。战争文化养育了民众习武防身的风气,成为了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好勇尚武的传统习俗。

  清末民初,徐州武术大发展。曾是顺刀会、虎尾鞭、义和拳民间组织的发源地之一,因而国内各路拳师、武林高手,纷纷云集徐州,开场子设馆校,教拳授艺。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的武术活动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徐州武术选手屡屡获得全国、省比赛的优秀成绩。上个世纪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徐州武术有江苏省武术队的基地和大本营之称。涌现出了潘荣弟、江存业、王梦法、孙荣一、王振田、张成忠、张明珠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武林高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徐州走出去的王沛等十个技巧世界冠军和冬奥会冠军韩晓鹏等,都得益于早期武术训练的基础和功底。1992年11月,徐州市沛县由于开展武术活动成绩卓著,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

  如今,徐州的武术活动依然红红火火,威扬国内外。据不完全统计,徐州的武术门派(拳种)37个,市武术协会团体会员单位110个。现在从城区到乡镇各类武馆武校、辅导站点,有600多个。正式登记在册的武术协会会员有6500多人。坚持每天习武健身的人达八十万人左右。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

  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徐州民间崇文尚武的习俗。同时,也为今天跨进全国武术之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然而,基础是随着社会的前行和变化在变化的。在某些地方和部门,有些事业的基础,可能得到巩固和加强,有些事业的基础则会削弱和减轻。在徐州,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武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烟雾的遮挡下,一度处于低迷状态。而随着国门的敞开,国外的一些时尚健身手段方法不经意间刮进了徐州。在徐州的城乡,迅速涌现了“瑜伽”“跆拳道”等场馆。对传统武术形成了一种严峻的挑战,使原本热闹人满的武术馆校一时“车马稀”。作为武术的最大阵地的农村,也因为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儿童忙于读书,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幼,至使刀枪入库生霉长锈,演武场上杂草没膝。一些优秀的拳种传统套路,频临失传的境地,武术受到冷落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武术之乡”活动,是对中国体育奇葩武术的传承和发扬,是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引领中华武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使中华武术充满活力和生机。

  徐州武术界开始审视武术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正视与武术之乡的差距,树立“夯实基础,争创全国武术之乡”的目标。从那里入手,实现目标?我国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启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打基础,扎扎实实从头做起,从源抓起,从一件件具体实在的工作干起。

  武术之乡基础构建的实践和思考

  1、完善武术组织建设,提高群众性武术的组织水平

  进入新时期之前,社会武术活动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时群众自发;一是体育系统体校、武术队。两种活动形态一种是普及,一种是提高,促进着武术不断向前发展。而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两种武术活动的形态,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方式,改革的势头,都显现出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而逐渐呈现出的多元性现象却较普遍。与此同时,做为群众性的社团组织武术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则显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它是联系官方体育领导机关和武术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官方体育机关工作的助手和工作补充。因而,有一个协调能力强,能广泛团结各武术门派,组织开展活动活跃的武术协会,则成为构建创建武术之乡基础的重要内容。要使协会达到上述要求,首先要有一两名懂武术爱武术的老领导作协会顾问。他们站得高,有统领全局的能力,有协调各方面事物的条件,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经验等,是协会的靠山。其次,要有一个公而忘私,有良好人缘,对操侍武术具体活动有热心的秘书长。还要有几个热爱武术事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乐于奉献精神的私营企业家,作为协会的副主席。有这样三者组成武术协会的领导机构,在市体育局和体育总会的领导和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引领社会武术活动的深入广泛进行。目前,徐州市武术协会的领导构成大体如此。协会顾问曹文泉从乡党委书记、县长、市统战部长、到市政协副主席,又自幼习武,数十年从未间断练功,对武术一往情深。担任顾问以来,为徐州市的武术振兴谋划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秘书长柳建是一名企业董事长,企业有一摊子事要他料理。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对传承发扬武术事业的担当,他常年工作在武协。不但搭人,还搭自己的钱,自己的车,服务徐州的武术事业。一些副主席及办公室工作人员,也克勤克俭,不计报酬,积极奉献。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全市的武术活动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协会注册个人会员达到9000多名,团体会员单位达到65个。武术门派(拳种)37个。现在从城区到乡镇各类武馆武校、辅导站点,有1600多个。坚持每天习武健身的人达80多万人。群众性武术活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2012年底,徐州市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武术事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武术事业发展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全市武术事业的规划制定、统筹管理和服务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负责抓好本行政区域的武术发展。无疑,此项举措对徐州市武术事业将是一个重大的工程性行动,推动徐州市武术发展的基础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以“武术六进”、“段位制推广”为抓手,让武术活动遍及城乡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战争最深厚的力量在于群众之中。”今天,我们要夯实武术之乡的基础,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有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武术之乡才会有不竭动力和源泉。

  仅“进校园”而言,徐州市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大力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此项活动由市政府统一协调,市教育局牵头,市体育局、市武术协会配合。在积极推广国家编订的中小学武术操的基础上,积极创编推广简明实效、易学易练,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趣味武术。2012年开始我们与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国家武术研究院合作,实施了“千名体育教师大练武”活动,培训了三百多名中小学武术教师,真正使武术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1800多所中小学中已有4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了武术课。使徐州的传统武术有了新生力量,改变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在2014年5月的“全国传统武术暨全国农民武术比赛”上,徐州市有400多名青少年报名参加比赛,多数有不俗表现。11岁的女孩欧阳李路,获得女子A组两个第一名的成绩。

  社区、厂矿、街道、机关等单位和部门的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清晨,在徐州市区的大小公园,乡镇的场院,随处可以看到习武健身的人群。

  3、举办多项活动,争创名牌赛事,提高基础工作标准

  市体育局、市武术运动协会每年举行的武术表演、竞赛活动都在十次上下。其中包括国家级比赛,省级比赛。近几年来,市武术运动协会组织会员每年参加国际、全国、全省比赛都有四五次。自2008年至2012年,连续五届获江苏省传统武术比赛团体第一名,且金牌奖牌稳居全省第一。2010年11月在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我市武术会员代表江苏省参赛,获得了10枚金牌、10枚银牌、7枚铜牌的佳绩。在2012年6月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全国农民武术比赛中徐州运动员获得金牌251枚,占大赛金牌总数的36%。在2012年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徐州市武术运动员再次代表江苏省参赛,获得39枚金牌,18枚银牌,11枚铜牌,在金牌数、奖牌总数上都位居全国榜首。2014年7月,在湖南东阳举行的,有27个省、88支代表队参加的“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上,徐州市派出15名队员参赛,获得22枚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名列团体第一名,总分超出第二名10分。

  2012年至2014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的指导下,徐州市连续三年成功承办了“全国传统武术暨全国农民武术比赛”,在全面锻炼了徐州市武术队伍的同时,扩大了徐州市武术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徐州市“全国武术之乡”奠定了雄厚基础。

  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不同规格的武术比赛,涌现出了一大批武术人才,深受武术界的赞叹。迄今为止,徐州市已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中有17人42次获得世界冠军。2011年,徐州市武协与企业联手成立了武术表演团,成为传播武术文化的有力使者。

  4、坚持常效的舆论和宣传,让武术健身在人们心头扎根

  注重营造舆论环境,通过各类媒体、网站、徐州武术报以及专刊专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武术文化,促使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武术运动的发展、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扩大武术的社会影响,提升徐州武术的知名度。首先,各级体育部门、武术协会充分利用节假日、“全民健身日”等时机,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展演宣传活动,不断强化武术的传播推广工作;其次,大力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出台武术馆(校)教学目标评估管理办法,将武术馆(校)文化教学纳入教育行业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评估;第三,成立武术研究院,汇集全市武术资源,挖掘整理本地发源和流行的优秀拳种,建立了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档案和保护名录,组织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目前,徐州北派少林拳、沛县武术等已经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沛县武术正在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量而有效的宣传舆论工作,让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武术运动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悠久的一项体育运动,这项运动不受时间场地限制,老少妇孺皆宜,内练有助于人的呼吸,提高五脏功能;外练能促进人体四肢的灵活,和肌肤的健美,有其他国外类似体育项目不可比拟更不可替代的强身健体功能。还使大家知道,邓小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多次作指示,要弘扬中华武术。当前,武术赶上了大发展的好机遇。从而让中华武术在徐州城乡到处有人说,到处有人练,营造浓厚的以武术为先导的全民健身运动氛围。

  打基础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就是武术应尽快跟上经济发展的潮头,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目前,开展武术活动,特别是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所需资金的来源,已经由政府拨款转向了社会筹集,具体说是靠企业赞助。一方面,武协不能总向企业伸手张口,另一方面,政府也强调,不能向企业摊派拉赞助。一旦企业断了向武术的资金援助,武术活动,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武术赛事,怎么办?这就逼着武术走向市场。说白了,武术也要挣钱,养活自己。武术具有表演性,可以组建表演团,进行有偿演出。同时,可以组建贸易公司,生产加工销售武术服装、器械、书籍等。从战略高度着眼,夯实武术之乡的基础,这是一片不可忽视的角落。

  基础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论述。有忽略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斧正。

武术之乡基础构建的实践和思考

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武术之乡基础构建的实践和思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9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