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

秋季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一下高二历史,一起阅读吧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阅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1—30题,每个1分;第31——40题,每个1.5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由此可见,齐景公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

  A. 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B.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维护社会等级名分 D. 尊重知识分子意见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这一主张体现了

  A.关注民生,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C.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D.强调权术、主张变革的法家思想

  3.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A. 孔子“仁”的思想     B. 孟子的“性善说”

  C. 墨子的“兼爱”思想     D. 陆九渊的“心学”

  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神化皇权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与这首诗的观点最相符的是

  A. 天人感应 B. 心外无理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一思想反映了哪一阶层的要求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新兴市民阶层 D.新兴资产阶级

  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刘志琴说:“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是指

  A.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出现

  C.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 D.“发明本心”,心学的成熟

  9.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可能是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农书》 D.《农政全书》

  10.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西方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同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发展停滞倒退

  11.“宋四家”的书法作品,后人对其风格做出了如下评价:“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他们的作品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宋代复杂的社会矛盾 B.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

  C.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12.“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下面书籍内容与这一评论相符的是

  A.《红楼梦》 B.《儒林外史》 C.《聊斋志异》 D.《三国演义》

  13.从唐诗、宋词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逐渐通俗化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14.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应该主要依据

  A.各种历史文物 B.正史的记载

  C.历史教科书的叙述 D.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

  15.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C.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 D.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16.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主张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探究人的问题 B.强调人的价值 C.树立人的尊严 D.注重人的道德

  17.“他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并把古希腊好学深思的精神发展到了顶峰。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人有勇气和智力像他那样对全部知识进行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材料中的“他”是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8.法国学者费内隆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复古。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

  A.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外衣 B.都是古典主义的拥护者

  C.没有提出新的思想主张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19.文艺复兴时期有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取自《圣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等,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

  A.贬低神的地位和提高人的形象 B.以抨击教会腐败为创作主题

  C.借宗教题材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 D.以浪漫主义为其创作的风格

  20.1517年,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推动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否定__神学

  C.宣扬《圣经》至上 D.挑战教会的权威

  21.“如果上帝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虔诚的__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天赐良机;如果你拒绝它,那么你就会背离上帝赋予你的天职和使命,上帝的圣训是,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A.薄伽丘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伏尔泰

  22.“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孟德斯鸠在此主张

  A.建立联邦体制 B.建立共和政体

  C.实行分权制衡 D.实行君主立宪

  23.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全部力量置于全体意志最高指导之下,而且在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个成员作为全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述思想的核心原则是

  A.天赋人权 B.自由平等 C.三权分立 D.社会契约

  24.“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民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25.“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__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体系

  C.生物进化理论 D.细胞研究成果

  26.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 D.计算机

  27.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B.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28.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作品的风格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9.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A.《红与黑》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30. 拜伦、普希金、贝多芬都被称为浪漫主义者,主要是因为他们

  A.具有前人所无法比拟的艺术成就 B.热衷于社会事务和社会改造

  C.歌颂人的欲望和自然人性 D.强调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

  31.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 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 D.用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3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子说:“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己乃所以复礼,而非克己之外别有复礼之功也。”“克之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尽而理纯。”可见,两人的“克己”

  A.产生的背景相同 B.实现的途径不同

  C.使儒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D.是封建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3. “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A.恪守纲常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经世致用

  34.《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实验 B.理论探究 C.适可而止 D.注重实用

  35.生活年代相近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文坛的双子星座,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莎士比亚1594年创作了具有强烈反封建精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1598年创作了反礼教、反理学的《牡丹亭》。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表现出对传统思想和势力的挑战 B.都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

  C.都反映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D.都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愿景

  36.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攀登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人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塔哥拉 B.梭伦 C.苏格拉底 D.彼特拉克

  37.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使因信称义主张被广泛接受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论准备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38.“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39.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市场因素 C.理论因素 D.劳动力因素

  40.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革命与改革此起彼伏,但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依然私欲横流。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文化现象是

  A.拜伦、雪莱的浪漫主义诗歌

  B.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

  C.格里菲斯——现代电影之父,对电影技术的重大改进

  D.托尔斯泰的“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战争与和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1.(20分)不同时期的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

  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__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起步时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6分)

  42.(20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黄宗羲对君臣关系是怎样认识的?其目的何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又有何相似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1—30题,每个1分;第31—40题,每个1.5分,共45分。

  1、C 2、C 3、B 4、D 5、C 6、B 7、C 8、C 9、D 10、A 11、B 12、B 13、B 14、A

  15、C 16、D 17、D 18、A 19、C 20、D 21、C 22、C 23、D 24、B 25、C26、C 27、D

  28、B 29、A 30、D 31、B 32、B 33、B 34、D 35、B 36、C 37、B 38、A 39、B 40、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41.(18分)

  (1)核心:注重道德教育(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2分)

  影响:扩大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标准;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道轻器,忽视实用技术的发展。(6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的制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大一统的需要。(2分)

  (3)特点:教会起推动作用;以宗教常识为教学内容。(4分)

  原因: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2分)

  42.(18分)

  (1)认识: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2分)目的:批判(反对)君主专制。(2分)

  (2)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 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4分)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2分)

  (3)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4分)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6分)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参考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计4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其中的《雅》和《风》中还收录有一部分平民创作的讽刺诗。这表明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诗歌都是社会面貌真实的再现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D.《诗经》中的诗歌都来自民间

  2.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改变)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学术力图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 D.儒、墨两家与其他学派斗争激烈

  3.有外国学者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即: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支配和控制对立的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三系”分别对应的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墨家、道家、法家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4.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 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 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 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 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5.有研究者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所以篆书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古代文字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6.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秦音”“汉音”。这一做法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7.有学者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这种“抗衡”的最终结果是

  A.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 B.儒学吸收佛教理论获得新发展

  C.儒学的独尊地位遭到动摇 D.佛教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

  8.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的转轮排字盘,但后来却慢慢消失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

  A.雇佣制盛行 B.轻视科技发明

  C.劳动力过剩 D.文化需求低迷

  9.图1《墨梅图》中的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该画及题诗可以佐证当时

  图1 元•王冕《墨梅图》

  A.花鸟画注重逼真描摹 B.写意成为国画主要表现技法

  C.文人画成为绘画主流 D.理学观念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0.晚明文学家冯梦龙在其小说《醒世恒言》写道:“(苏州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段描述

  A.可作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佐证 B.是研究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C.是市民阶层崛起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D.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11.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的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种“异质”的思想系统

  A.批判传统的政治体制 B.吸收“西学东渐”成果

  C.背离了传统儒学范畴 D.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12.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他强调的是中国科技文化

  A.排斥外来文化 B.具有独立的特质

  C.长期领先于世界 D.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13.魏源主张:“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习之”“并延(邀请)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驾驶攻击”。这表明魏源的主张

  A.摒弃了“贵华贱夷”的观念 B.突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心态

  C.开启了“师夷长技”的实践 D.形成系统的学习西方的思想体系

  14.某一部学术著作统计了1890—1898年间,

  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

  对图2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

  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

  D.民主共和意识初露端倪 图2“维新”使用次数(1890—1898年)

  15.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了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明中国未来之路 D.矛头直指孔子的守旧思想

  16.图3是一幅绘制于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官帽、

  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的民国的

  青年人。该漫画反映出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D.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必要性 图3

  17.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异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力量源泉 B.西方思想决定着中国文化进程

  C.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D.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18.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A.思想解放汇成强大的潮流 B.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C.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D.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19.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去,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20.“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21.1936年8月,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中央的信中提出,国民党人要“恢复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精神,重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共中央此举旨在

  A.联合国民党共同挽救民族危亡 B.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 D.挽救濒于破裂的国共两党关系

  2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该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

  A.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C.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基础 D.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3.2010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2周年座谈会,会议指出:32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此处的“大觉醒”是指

  A.人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人们重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C.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D.使人们彻底认识到了““””的错误

  24.“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就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就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的这一论断

  A.系统梳理了新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 B.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C.抓住了错综复杂国际形势中的主要矛盾 D.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 14分,26题 10分,27题 18分,28题10分,共计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民(治理民众)也,择瘠土(贫瘠的土地)而处之,劳其民(消耗民力)而用之,故长王天下(维持长久的统治)。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宽松的生产和生活处境使百姓难以管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成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摘编自(春秋)《国语•鲁语》

  材料二 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故提出“众治”的主张:“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在地方管理问题上,顾炎武主张提高县令的品级,县令要选拔熟悉当地风土习俗之人担任;经考核合格,任职终身,不得调动升迁,并且其“子孙世世处焉。”

  ——据顾炎武《日知录》《郡县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国语》中关于治理民众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顾炎武在国家治理体制上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霞客(1589—1641),明朝江阴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考察,他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通过其作品,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并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从而冲击了__的思想束缚。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运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徐霞客和伽利略取得科学成就的相同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徐霞客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例,简析科学发展的意义。(4分)

  2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1)据材料一,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在专业设置中的体现。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0分)

  28. 社会主义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于是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也明矣。”1920 年,他又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斑而就”。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驳斥梁启超的观点,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经历这次论战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逐步统一,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则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新传》等

  材料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②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先进的中国人都探讨过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据周永学《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焦点。(4分)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种认识,并联系材料一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研究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相同之处。】

  高二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A C D B B C D A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A D D A C A A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25.(14分)

  (1)观点:耗费民力和维持民众的贫困状态有利于统治稳固。(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主张:实行“仁政”,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4分)

  (2)主张:反对君主独治,实行众治、分权;实行县令终身制和世袭制。(4分)

  评价:顾炎武提出的众治、分权等主张有利于克服君主专制的弊端,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将官员的终身制与世袭制引入国家管理体制当中,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4分)

  26.(10分)

  (1)原因:受家学(家庭)影响;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注重考察实践;本学科领域的已有成果。(6分。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客观、正确地认识自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后世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7.(18分)

  (1)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4分)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促使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分)

  (2)体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4分)

  影响:经济上,“西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上,一方面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6分)

  28.(10分)

  (1)焦点:逐步进入还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采用暴力革命方式还是改良方式进入社会主义。(4分)

  (2)侧重分析①,主要原因: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潮进入中国;梁启超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作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6分)

  侧重分析②,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相同:都主张消灭两极分化,发展社会生产力。 (6分)

  关于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说:“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反映了

  A.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 国家政治体制尚未健全

  C.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D.“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2.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

  A. 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 B.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C.“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 D.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

  3.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入也会埋葬在其附近,但晋国公墓内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的族人的墓葬。这种现象说明

  A.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

  B.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

  C.周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渐趋瓦解

  D.诸侯国与周王室地理位置影响墓葬方式

  4.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亲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5.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6.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多有“隐民”“私属徒”之类的称呼。“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指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剥削关系的出现 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D.自耕农经济逐步确立

  7.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8.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的政治,在他看来,实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实现“正名”,则须在“政”“刑”之外借助“德”“礼”。据此推断,孔子倡导“仁”“礼”学说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代政治制度 B.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

  C.实现德治政治理想 D.变革周代的社会秩序

  9.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

  A.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 B.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C.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D.反对盲目崇拜圣人

  10.“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11.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作者强调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必要性 B.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C.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的重要性 D.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12.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雄》《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13.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14.历史学家钱穆在其通史性论著《国史大纲》中说:“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对材料所述“转变”解读不正确的是

  A.推动贵族政府转为文治政府 B.开启中国古代士人参政的先河

  C.基于国情变化所做出的调整 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15.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既掌握监察之权,又担任副丞相,东汉初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独立行使监察职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渐趋成熟 B.监察机构权力的扩大

  C.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16.西汉时期共有22家外戚,其中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这表明

  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 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17.据《史记》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打算封禅,齐相管仲用其他理由多次阻止无效,最后以没有天降祥瑞为由让齐桓公打消了封禅计划。据此可知当时

  A.诸侯初具政治竞争机制 B.封禅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C.各国官员均由天子任免 D.天意是劝诫君主的手段

  18.《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据此判断,促进汉朝商业发展的因素是

  A.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B.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C.官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D.汉初期实施重商政策

  19.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

  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 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

  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 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

  20.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21.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A.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22.《汉书•礼乐志》称“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这与毛诗 (西汉时毛亨等所辑和注的《诗》中提出“变风”“变雅”说的精神一致,都是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这说明《诗经》具有怎样的特征?

  A.托物言志 B.借古讽今 C.客观真实 D.现实主义

  23.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作“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这反映出

  A.司马迁与班固的境界高下有别 B.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因时因人而异

  C.时代背景会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D.两汉游侠群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古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25.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弹劾。据此推断,当时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强 B.唐朝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C.司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监察体制发展渐趋成熟

  26.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27.《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28.初唐时期,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糅为一体,“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重视法度 B.尚意 C.追求神韵 D.重情

  29.《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30.《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所谓“营造”,是工程建筑的意思;“法式”,即规则、标准的意思。这部《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宋朝政府对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它的刊行说明

  A.宋代官营手工业发达 B.宋代工匠缺乏规则意识

  C.宋代强化专制皇权 D.宋代政府重视民生发展

  31.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 保甲法B.均输法 保甲 C.市易法 将兵法D.免役法 保马法

  32.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导致了冗官局面

  33.据史料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

  34.南宋时期对日贸易有所改观。自1167年平清盛就任太政大臣后,日本开始改变“自我封锁”政策,推动对外贸易,宋商频繁前往九州的博多、今津一带,双边贸易逐渐进入高潮。以上可以说明

  A.外贸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来源 B.日本放弃了贸易封锁政策

  C.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南宋贸易发展 D.南宋朝贡贸易有重大发展

  35.欧阳修、胡瑗、石介等人是“宋学”的先驱人物。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胡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石介积极“预政事”。这说明“宋学”

  A.沦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B.吸收佛道思想且积极改革

  C.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 D.政治化、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36.宋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题字一般也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占据很大画面,他们有意识地使这些诗字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37.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反对君主独裁 B.反对君主制度C.提倡格物致知D.提倡尊君卑臣

  38.宋太祖曾立下祖训“赵氏皇帝不能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并立于太庙中,以后宋朝历皇帝基本都遵循;明太祖也曾立下祖训“宦官干预政事者,斩!”并立于宫门内,可明代的皇帝们都将祖训忘得一干二净。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

  A.宋代皇权受到约束 B.祖训约束对象不同

  C.明代专制皇权加强 D.后人的执行力不同

  39. 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

  省份 南京 北京 山东 浙江 福建 广西 江西 湖广 山西 河南 陕西

  人数 27 17 13 26 11 2 22 12 5 12 2

  A.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 B.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 D.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

  40. 据明代张瀚的《松窗梦语》记载:“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北下卫、彰,达京圻,东沿汴、泗,转江、汉,车马之交,达于四方。”此记载反映了当时

  A.开封的手工业经济发迄 B.开封已成全国商贸中心

  C.中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 D.南北方形成互补性经济

  41.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

  A.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 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

  C.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D.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42.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的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舶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自然经济局部解体 D.长途贸易开始兴起

  43.《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 B.钱庄、票号已较普遍

  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 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44.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C.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45.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46.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

  A.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 B.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C.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 D.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47.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整体位置向南移动约二百到四百公里。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长城沿线居民向中原地区陆续迁移

  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日益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48.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 B.白银大量外流

  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D.市民阶层兴起

  49.乾隆年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之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材料表明

  A.清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5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评议国政是非B.宣扬理学道统 C.培养科技人才D.引导地方风俗

  51.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艺图书出现了无书不附图的景象,甚至有的图书版面画图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

  A.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 B.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

  C.作家注重文艺创作的革新 D.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52.《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对此鲁迅先生评论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该评论体现了鲁迅的

  A.英雄史观 B.唯物史观 C.正统史观 D.阶级史观

  53.汉字作为一种特有的书面语言,其发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并不妨碍人们的交流沟通,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

  A.汉字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B.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

  C.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

  54.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55.下列图片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

  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56.传统中国精益求精、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铸造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有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图1后母戊鼎 图2五铢钱 图3 水排 图4粉彩镂空转心瓶

  A.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图2对中国中国古代钱币形制有重要影响

  C.图3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视

  D.图4展现了明清时期制瓷技艺的高超水平

  57.读下图,判断发生在下列各地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①西安: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 B.②开封: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C.③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④上海: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

  58.在雅典民主时代,在位官员经手的账目须接受由公民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表明雅典

  A.监察体制高效完备 B.部落之间相互制衡

  C.人民主权的广泛性 D.注重公民主权地位

  59.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说:“希腊人无论有多少职员监视着他,还是不能阻止他盗用公款,而罗马人虽然使用许多公款,但是很少发生不名誉的事件。”这表明

  A.希腊民主政治已经衰落 B.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C.罗马政治体制更为优越 D.希腊人的素养不如罗马

  60.有学者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认为某一措施“固然有利于贫民,但从比较深远的一面看,这个措施更符合雅典奴隶制经济从满足贵族家内消费到发展商品生产的历史要求。”这一措施最有可能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设立四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度 D.设立雅典陪审法庭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三个大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无选考题。请考生按照要求作答。

  6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时间 特征

  商晚期到春秋初期 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钢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春秋初到战国晚期 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秦统一到唐中期 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 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材料二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法币的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金融。金融界的充实与稳定,银行放款的增加,使投资工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便刺激了资本家投资的欲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1935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及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调整货币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作用。(12分)

  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女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近代社会变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成为衡量社会变革程度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路德极其重视教育,他强调国家兴办学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他认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路德希望成立女子学校,女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每天用德语或拉丁语读一个小时的圣经。路德的教育计划的实施者菲利波•梅兰托内曾下令建立由女教师任教的女子学校,女学生在那里学习1—2个小时,学习期限为1—2年。

  ——《宗教改革时期的女性》

  材料二 维新派兴办女学是基于他们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更突出的是,他们不仅把兴办女学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且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维新派在19世纪后期所掀起的创设女学堂活动,可谓轰轰烈烈,其规模、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连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开明派也参加进来。

  ——陈文联《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历史考察》节选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及该教育观所产生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派关于兴办女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6分)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61.(18分)

  (1)趋势:钱币形制走向统一;钱币质地逐渐多样化;钱币形制和兑换规范化(3分)

  影响: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3分)

  (2)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冲击严重;中国货币制度长期以来极为紊乱;金融动荡直接危害国内经济发展。(6分)

  作用:结束了货币混乱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一;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工业资本的增长,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政府在战时调整经济,保障抗战胜利。(每小点答出3点,6分)

  62.(10分)

  示例一

  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2分)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言之有理即可得8分)

  示例二

  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2分)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利于提 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着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得8分)

  示例三

  论题: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2分)

  阐述: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8分,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标准:论题角度合理、中心突出,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63.(12分)

  (1)教育观:教育是利国利教的事情,国家、家庭、教会应当使所有儿童(不论男女和贫富贵贱)入校接受教育。(2分)

  影响:有利于新教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分)

  (2)评价:以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为指导,兴办女学,宣传变革,有助于促进女性的觉醒和解放,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其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兴办学堂、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思想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6分)


秋季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题相关文章:

1.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试卷

2.高二历史会考试题卷

3.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4.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5.高二下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6.高二政治期中试卷分析

415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