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期中考试又快要到了,我们要准备好我们的学习准备考试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二语文,欢迎大家来收藏哦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数十年关于文明兴起的讨论很多,但近年来关于复杂社会和文明的崩溃这一问题也赢得了较多关注。常见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气候论)是寻找气候变化与复杂社会系统剧变之间的时空对应联系,将环境恶化作为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另一种方法(应变论)强调人类应对压力的应变能力,将社会看作一套机制,具有处理外部挑战的内在能力。认为社会变化是间断发生的,社会缓慢积累的过程会不时被突如其来的压力打断,并导致社会系统的重组。后一种见解颇受支持,很多案例研究表明,社会常常修正其行为,以应对眼前的危机,但很有可能的是,那些用来应对不断发生的短期危机的方法,可能并不能解决某些长期且严重的问题。我们相信,对于认识过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两种方法都有价值。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也需要估量社会应对外部挑战的策略,这些应对策略成败皆有可能。

  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也发生过多起早期复杂社会兴衰的事件,例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突然表现为区城范围内考古物质文化的消失,人口骤降,而原因常常归结为气候变化、生态灾难等环境的恶化。青铜时代的中国也经历过多起环境恶化事件,但并未导致崩溃的发生,例如二里头国家,是在气候波动期成为一个区域强权的,而这时候很多地方的人口在减少。二里头的兴起是应变理论很好的一个例证。首先,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在嵩山一带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这个选址策略能够抵御大规模的洪水,而很多低海拔地区的新石器聚落很可能正是被洪水摧毁的,特别是长江流域。其次,黄河中游的农业流行种植多种作物,包括粟、大豆、水稻、小麦等,这比其他地区种植水稻的单一农业体系更容易维持社会生存,一个政权采取多种农业形式也有助于规避作物歉收的风险。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分析结果,伊洛河流域二里头文化的人口,达到最大承载量的78%,超过了最佳比率。二里头人比以往生产更多的食物,但使用的仍然是之前龙山晚期的那些农业技术。二里头国家的统治者似乎有办法让更多的人更加努力地劳作。

  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环境刷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型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彻底了解古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但通过足够丰富的考古资料,通过多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以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文明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

  (摘编自陈星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数十年都只是在讨论文明兴起的问题,并没有涉及文明崩溃的讨论。

  B. 气候论和应变论既是研究文明兴起的方法,也是研究复杂社会和文明崩溃的常用方法。

  C.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衰败是环境恶化造成的。

  D. 中国文明形成是一个长期、坎坷、复杂多样的过程,是由诸多小村落文明一步步转变而来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气候论和应变论两个角度,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复杂社会和文明的崩溃的问题。

  B. 文章将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早期复杂社会兴衰的事例进行对比,为应变理论提供了例证。

  C. 文章分析了二里头文明经受环境恶化考验的原因,证实社会应对外部挑战的策略的重要性。

  D. 文章先阐述了两种研究方法,然后举例分析论证,最后指向了对中国文明形成的看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变论”将社会看作一套机制,认为社会会修正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眼前的危机。

  B. 二里头国家因处在嵩山一带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从而避免了被洪水摧毁的危机。

  C. 二里头国家在气候波动期成为区域强权是因为作物种植的多样性规避了歉收的风险。

  D. 虽然我们难以彻底了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但可以清晰地认识社会进步的过程。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并没有涉及文明崩溃的讨论”错误,原文“也赢得了较多关注”说明以前也有讨论,只是关注度不高。B项,气候论和应变论是研究复杂社会和文明崩溃的常用方法。C项,从原文“原因常常归结为气候变化、生态灾难等环境的恶化。青铜器时代的中国也经历过多起环境恶化事件,但并未导致崩溃的发生”可知说法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文章从应变论角度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社会应对外部挑战的策略。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归纳不全面,文中有两个原因,一是选址,二是作物种植多样性。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快乐格桑花

  何永康

  最先知道格桑花是在很多悠远的藏歌里。因为没有去过西藏,与这花没有眼缘,只知道它是藏族人的专爱。

  前不久去了一趟川北九龙山,接近景区核心地带有一条鲜花簇拥的宽敞道路。那花开得真是灿烂,洋溢着迎客的热情。我问当地的朋友:这是什么花?朋友轻描淡写地回答:格桑花。

  哦,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格桑花了,真是一次不期而至的“艳遇”啊!

  我独自一人沿着鲜花大道走了一个来回,仔细观察格桑花的颜色与形状。颜色的基调自然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了,更多的花则是由这七种颜色混搭而成的更为丰富的无名“杂色”。花不大,但因为叶子小得像丛生的杂草,加之花瓣总是被一柄细长的茎高高举起,也就有一种夺目的美了。这种美是笑意盈盈的,每一片花瓣都捧着一片快乐,那是明媚的快乐。

  花是单瓣的,因而开放得很舒展。在阳光的照射下,通体透明,简洁而靓丽,像她的快乐,简单而毫不遮掩。看过很多富养的花,复瓣的居多,以此显示其名贵,但往往因层次太多、密度太大而让人难以亲近,一如一个人的心眼太多,心思太缜密,反而让人难以接近,只好敬而远之。

  一般来说,群居比独居要快乐得多。孤独的人或许内心有自己的快乐世界,不过凡人还是群乐为好,因为快乐是可以传染的。譬如格桑花,一开就是一大片,在风中熙熙攘攘,调笑打闹,热闹非凡,好不畅快。

  在藏区,格桑花并不是一种花的专用名,而是所有野花的统称。由此我想到了两个词——杂陈与兼容。在格桑花的族群里,花色是千差万别的,花形是千姿百态的,但都能和平相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错落有致,非常养眼;明艳也罢素雅也罢,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互相陪衬与托举,花事的内涵就更加丰富,彰显出和谐的快乐。

  格桑花不是花中贵胄,而是山中的野民。不像牡丹那样雍容,不像梅花那样冷艳,不像兰花那样幽静,也不像同属一料的菊花那样散淡。因其凡俗,格桑花是低调的,但低调中也有野性的张扬,朝霞中该招展时绝不含蓄,烈日下该收敛时绝不硬撑。这就是低调带来的快乐。

  人类在格桑花面前也要低调,方能有更多的发现。比如,你要拍出她的姿容,就得放下身段蹲着,透过镜头仰视,才能剔除杂芜,凸显花枝,蓝天白云也才能成为她的背景。如果你平视或者俯视,看到的只能是杂乱无章的闲花野草。

  在藏区,人们又把格桑花叫作“八瓣梅”,因为其花瓣多为八瓣。如果能看见九瓣的,就会更觉吉祥幸福,这和汉人在四叶草中寻找稀有的五叶草的说法和寓意一样。我没有刻意去找“九瓣梅”。因为,最为普通者恰恰最为可贵。何况,格桑花已经给了我生活的启迪和快乐满足,又夫复何求?

  从此,就与格桑花一样的人为伍吧,做一个有快乐感的人。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那花“洋溢着迎客的热情”与“朋友轻描淡写地回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内心的失落。

  B. “心仪已久”“一次不期而至的‘艳遇’”写出了作者对格桑花的出现感到惊喜的心情。

  C. 文章紧扣标题,围绕着标题“快乐格桑花”中“快乐”来描绘了格桑花花瓣的特点。

  D. 文章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令人回味。

  5. 画线段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格桑花怎样的特点?

  6. 结合文章分析格桑花给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启迪?

  【答案】4. A 5. 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手法。突出了格桑花平凡既低调又张扬的特点。

  6. ①做人要纯朴,享受凡人群居的快乐。②做人要兼容,互相托举、映衬,和谐相处。③做人要低调,珍惜普通平凡的可贵。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结合文本内容“我问当地的朋友:这是什么花?朋友轻描淡写地回答:格桑花”分析,抓住关键词“当地”,“朋友轻描淡写地回答”是他们对格桑花的熟悉,因此“写出了我内心的失落”分析错误。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修辞手法运用分析。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格桑花不是花中贵胄,而是山中的野民”,比喻;“不像牡丹那样雍容,不像梅花那样冷艳,不像兰花那样幽静,也不像同属一料的菊花那样散淡”,排比;“格桑花是低调的,但低调中也有野性的张扬,朝霞中该招展时绝不含蓄,烈日下该收敛时绝不硬撑”,拟人。“但低调中也有野性的张扬”“这就是低调带来的快乐”,突出了格桑花平凡既低调又张扬的特点。

  6. 试题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格桑花给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启迪,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不过凡人还是群乐为好,因为快乐是可以传染的”,做人要纯朴,享受凡人群居的快乐;“由此我想到了两个词——杂陈与兼容……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互相陪衬与托举,花事的内涵就更加丰富,彰显出和谐的快乐”,做人要兼容,互相托举、映衬,和谐相处;“因其凡俗,格桑花是低调的……这就是低调带来的快乐”,做人要低调,珍惜普通平凡的可贵。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部分网络自制刷的观众是二三线城市的,尤其是小城市的女青年,在大城市反而并不是最主流的,因为大城市的人很忙,每天就那点时间。”爱奇艺副总裁陈潇说。

  人2015年的459部上升到2017年的787部,网络自制剧数字成倍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一种现象,而成为了改变大众娱乐方式的一种“新常态”。自制剧播放流量从2015年的317亿人次,上升到2017年的1147亿人次,如此巨大的流量,使网络自制剧的投资也达到历史最高。

  (摘编自《网络自制剧改变大众娱乐方式》)

  材料二:

  图2:人们是否愿意付费观看网络自制刷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自制剧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剧情抄袭严重。我国近些年来所产出的网络自制剧数量丰富,但大部分内容情节简单,剧情单一,真正原创的剧目很少。如果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中国制造”大都是翻版与抄袭,这对中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极其不利,虽然收视不错,但也仅仅是虚假的繁荣,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题材单一、同质化明显。我国网络自制剧大多都以都是爱情、青春男女题材为主,所讲的都是年轻人或者白领们之间发生的戏剧故事或言情故事,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和上班族。这样一来,影片的受众群体相对窄小,对自制剧本身发展不利。三是制作粗糙、艺术性不高。就我国已经播出的网络自制剧来看,大多规模小,制作粗糙,典型的快餐式影片,故事性较差,多以恶搞、吐槽、搞笑为卖点,没有深度,吸引力差。

  (摘编自张超然《我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弊端以及未来前景》)

  材料四:

  我国电影界将按照十九大的精神指引,在三个方面着力工作:“树三讲”、“去三俗”。一是要树立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二是强化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倡导“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原创精神;三是做大做强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开启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网络自制剧要承担起同样的责任,仍需把握好几个关键点:首先,作为视频网站,要懂得珍惜。作为一种新媒体,视频网站当然应该根据网民需求播出各种风格的剧目。但如何保证剧集不“三俗”,而且“信达雅”,则需要下一番工夫。在剧目选择上,固然要尊重观众需求,但决不能违反创作原则顾此失彼。不考虑观众需求可能会失去观众,但一味迎合观众,忽视导向责任,则有悖艺术精神。而在观众需求与有关规定之间,也并非找不到切合点。其次,作为网站经营者以及其它相关制作单位,应当多拍一些内容健康,质量上乘的网络自制剧,内容好看、题材创新、剧本过硬、制作精良、演员演技等环节做得到位,是网络自制剧的生存发展的根本。

  (摘编自黄海贝《网络自制剧:开启中国影视产业新征程》)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爱奇艺副总裁陈潇认为,网络自制剧的最主流观众大部分是小城市的女青年,因为她们相对来说有一点闲暇时间。

  B. 根据调查,近一半的观众不愿意选择付费观看网络自制剧,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确定网络自制剧的质量好坏。

  C. 我国的网络自制剧存在剧情比较单一的问题,大多是都市爱情、青春男女题材,影片的受众群体相对窄小。

  D. 我国的网络自制剧虽然收视不错,但翻版与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做不到真正原创,就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网络自制剧快速增长,成为了改变大众娱乐方式的一种“新常态”,随着播放流量的增长,网络自制剧投资也比以前更多了。

  B. 从材料二来看,网民爱看的网络自制剧中情景喜剧、青春偶像剧和都市情感剧超过六成,而奇幻剧、穿越剧尚不到一成。

  C. 我国的网络自制剧也要树立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D. 对于网络自制剧,选择剧目时尊重观众的需求是首要的,因为不考虑观众需求可能会失去观众,影响自身发展。

  9. 对于材料三中我国网络自制剧面临的诸多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解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D

  9. ①针对抄袭严重的现状,我们可以加大打击力度,杜绝抄袭,加强原创;②扩大题材,增加受众面;③在创作质量方面向精品化发展。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B项,从材料二图2“人们是否愿意付费观看网络自制刷”看,对于人们是否愿意付费观看网络自制剧的调查中,不确定的人们要看质量与价格再决定,而不是不愿意选择付费观看的观众。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在剧目选择上,固然要尊重观众需求,但决不能违反创作原则顾此失彼。不考虑观众需求可能会失去观众,但一味迎合观众,忽视导向责任,则有悖艺术精神。而在观众需求与有关规定之间,也并非找不到切合点”分析可知,“选择剧目时尊重观众的需求是首要的”说法错误,文中无此信息。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怎样解决对于材料三中我国网络自制剧面临的诸多问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一是剧情抄袭严重。我国近些年来所产出的网络自制剧数量丰富,但大部分内容情节简单,剧情单一,真正原创的剧目很少”,针对抄袭严重的现状,我们可以加大打击力度,杜绝抄袭,加强原创;“二是题材单一、同质化明显。我国网络自制剧大多都以都是爱情、青春男女题材为主,所讲的都是年轻人或者白领们之间发生的戏剧故事或言情故事,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和上班族”,扩大题材,增加受众面;“三是制作粗糙、艺术性不高”,在创作质量方面向精品化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也。彻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邑三百户。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准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明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突厥每侵边,诸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以功加上大将军。沙钵略因此屈膝称籓。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及军还,复领行军总管,屯平凉以备胡寇,封安道郡公。开皇十年,进位柱国。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后出怨言,上闻而召之,入卧内赐宴,言及平生,因遇鸩而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B. 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C. 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D. 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亦称作“皇储”,皇帝其他的儿子则称“皇子”。

  B. 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

  C. 可汗:蒙古与突厥等游牧部落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类似汉语的天子或皇帝。

  D. 上疏:用书面形式向君主或高官陈述意见。常见的还有“表”,如《出师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彻作战勇敢,理政有方。李彻在平定淮南时,每次都充当先锋;平定淮南后,他负责安抚刚刚归顺的人,很得他们的欢心。

  B. 李彻为人正直,受到赏识。朝廷选拔正直的人任晋王的僚佐,晋王因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就让他总管晋王府的军事。

  C. 李彻屡立战功,加官进爵。李彻在征讨吐谷浑时,因战功被赐爵位;后来在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的战斗中,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军。

  D. 李彻出其不意,大破突厥。李彻在与突厥的战斗中,非常赞成李充的建议,与李充率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将沙钵略可汗打得落荒而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2)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皇上对侍臣们说:“怎能得到文如王子相、武如李广达那样的人呢?”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2)左仆射高颎被治罪后,因李彻平素与他关系很好,于是被疏远猜忌,未再任用。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国内之众”一个词语,不要断开;“精兵”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疏”“表”是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而不是向“高官”。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晋王因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就让他总管晋王府的军事”分析错误。是皇上因为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下诏李彻总管晋王府的军事。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安:怎能;见:被;重:看重;得罪:被治罪;善:交好;素:平素;因:于是。

  参考译文: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李彻性格刚毅,有器量才干.仪表魁伟.多有武艺.大家宰宇文护把他当亲信,不久任用他为殿中司馬.多次升迁任奉车都尉.周武帝时.李彻随皇太子西征吐谷浑,因有军功,赐封为同昌县 男爵,食邑三百户.周宣帝即位后.李彻跟随韦孝宽平定淮南,每次都担任先锋.淮南平定后,就授李彻为淮州刺史.安抚招纳新归附的百姓.很得百姓的欢心.

  隋高祖接受禅位称帝后,加授他上开府.转任他为云州剌史,一年多后,朝延招入任左武卫将軍,晋王杨 广镇守并州后.朝廷精心选拔正直而有文武才干的正道人做他的僚佐.皇上因李彻是前代老臣.又多次统领军队,诏命李彻总管晋王府的军事,并晋其爵为齐安郡公.当时蜀王杨秀也镇守益州.皇上对侍臣们说怎能得到文如王子相.武如李广达那样的人呢?”他就是这样被看重。

  第二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进犯边塞.皇上命令王杨爽为元帅.率部打击敌人.以李彻为长史.官军在白道遇上敌军,行军总管李充对杨爽说:“突厥每次犯边,将領们总以保全军力为宗旨,没有人能死战.因此突厥胜多败少,所以常常轻视中原军队。现在,沙钵略全数调遣国内的士众,屯兵据守险要之地.必定轻视我们 而无所防备,用精兵袭击他,可以打败敌人。”杨爽听从其计.将領们大多心存疑虑.只有李彻赞成其计策.请 求与他同行,李彻于是与李充率精锐骑兵五千,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大破敌军。沙钵略丢下所穿的金甲,隐蔽行走于荒草逃跑.李彻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沙钵略因此屈膝称臣.不久,沙钵略被阿拔侵犯.呈递奏疏,请求援助,朝廷以李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锐骑一万前往,阿拔闻讯逃走.军队返回后,又让李彻兼任行军总管,駐守平凉,以防备胡人侵扰.封爵位为安道郡公.开皇十年,李彻升为柱国,等到晋王杨广转而镇守淮海后.以李彻为杨州总管司马.改封爵位为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颖被治罪后.因李彻平素与他关系很好.于是被疏远猜忌.未再任用.李彻后来口出怨言.皇 闻知后召他入宫.在卧室内赐宴.酒席上谈到平生之事,当日李彻被赐鸩酒毒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至端州驿,见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

  题壁,慨然成咏①

  宋之间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注】①公元705年,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他们都因获罪被贬往岭南各地。宋之问因病晚行,当途经端州驿时见他们在墙壁上的题诗,便感慨地写下这首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用“逐臣”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用“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

  B. “谓到南中每相见”与颔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现实与愿望的反差。

  C. “分乡县”“音信稀”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抒发了诗人内心悲凉的情感。

  D. “自怜能得几人归?”用设问的方式,以深沉的长叹收结全篇,极富表现力。

  E. 这首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读起来音韵和谐。

  15. 有人说,本诗所写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 AD 15. 首联写虽然被贬,但诗人认为即使远离家乡,能有朋友做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颔联借景抒情,大家被贬各地,千山万水,难以相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颈联写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体现了孤独寂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尾联写各地环境恶劣,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分析错误,“承”字只是表明了自身的处境。D项,不是设问句,而是反问句,意思是遭到贬谪偏远 之地,没有几个人能够回去。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说,本诗所写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请结合全诗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首联意思是: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想想远离家乡能有朋友作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颔联的意思: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见到朋友们的面呢?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颈联是写对朋友们的思念的。“云摇”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势力之意,“雨散”是使他们像雨点般散落四方。“翻飞”也含有命运不测之意。“海阔天长”说明朋友之间相距遥远。好友都被流放,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音信稀”又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更增强了悲凉的情味。诗人在驿前孤寂地思念着同样遭遇的朋友,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尾联的上句是写虽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样充满瘴疠,山川满目凄情。下句以深沉的长叹收结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南方偏僻地区炎热的气候,视岭南为蛮荒之地,被贬谪的人初到岭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惧感。全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就此诗而言,由见题壁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露被贬岭南的愁绪,其情感发展由失望感伤、孤独寂寞而凄苦愁虑、迷惘忧惧,真切地道出了被贬的内心心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题要围绕着诗人的感情从安慰——懊丧和哀愁——孤独寂寞、思念到担心、忧虑的波动,一联一联来回答。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冲表明无论身处何在,都必以国君和人民为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答案】 (1). 剑阁峥嵘而崔嵬 (2). 一夫当关 (3). 万夫莫开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崔”“莫”“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重阳佳节,几位老友一边观赏菊花,一边吃着具有北京精色的菜肴,让人感受到好友佳节相聚的天伦之乐。

  ②俄电商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俄跨境电商市场方兴未艾,但现存的某些问题仍将阻碍其快速发展。

  ③很多影视作品都有精彩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但往往对血腥暴力过度渲染,血淋淋的残酷镜头屡见不鲜,令人不忍卒读。

  ④相关规定出台后,虽然整体上有所好转,但仍有个别职工经常请假,甚至久假不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形象。

  ⑤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⑥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A. ①③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欢乐。适用对象不当。

  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当兴旺之时,不会停止发展。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内容特别凄惨,读不下去。不合语境。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望文生义。

  卓尔不群:指才德超过众人。

  饮鸩止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不顾后果。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任何人类行为都会有局限性,成败往往并非取决于行为的理性程度,而是取决于趋利避害时所采取的行为得当。

  B. 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绵延千年而不绝,靠的不仅是“文明古国”的天然优势,还在于每次遭遇危机后都能浴火重生而做到的。

  C. 我们要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断努力加强和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D. 这种电池可以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去储存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所产生的电能,以供在需要的时候使用。

  【答案】D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刚刚喜迁新居,欢迎各位亲朋好友登门拜访。

  B. 我从不参加那些无谓的应酬,即使有人请也从不赏脸。

  C. 这件事电话里说不方便,我明日当面奉告。

  D. 为了便于日后请教,我想惠存您的电话号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A项,“拜访”敬辞,不得体。B项,“赏脸”敬辞,不得体。D项,“惠存”谦辞,不得体。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破除人才评价“一刀切”,建立能够激励人才发展的评论机制,要从两个方面为人才评价机制松绑。①____,标准是解决“门槛”的问题,既不能把真正的人才挡在门外,②______。另一方面要在评价模式上松绑,③______,让各类人才在差异化中找准位置,在合适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答案】 (1). ①一方面要在评价标准上松绑 (2). ②也不能把“伪人才”引进来 (3). ③实行差异化评价

  21.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然后给这幅漫画拟写标题并概括其寓意。

  (1)拟写标题(不超过10个字,不得以“无题”为题):__________

  (2)寓意(不超过50字,):__________

  【答案】 (1). (1)各有所长 (2). (2)每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其他方面却会是别人领先。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漫画标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寓意,发人深省。漫画具有讽刺效果,所以答题时要从讽刺社会现象入手。结合每个手指头的专长内容分析,应该是各有所长。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像。每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有所长,有所短,正确认识自己等。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身体不适的西安交大二附院医生李鹏、李伟,为不耽误救治患者,在手术间隙输液后继续救人,一天完成5台高难度手术。

  ②为营救一名想轻生的男子,徐州民警郑浩不顾感冒坐在雪地里劝阻2个小时。教人成功后,郑浩已冻得浑身发抖。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选自“十九大报告”)

  请就医生和民警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爱岗敬业也是一种态度

  当下最流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诠释的“敬业”二字,是对人们工作的基本准则。可在所有的工作之中,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态度会使“敬业”这两个字的分量有所加重?兴趣对工作重要性是举足轻重的,敬业则是对兴趣的注脚。当你从事你喜欢的工作的时候,“敬业”的态度便油然而生,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而快乐。

  敬业,会让工作充满兴趣激情燃烧。敬业,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做好事情必须要对其有兴趣,为什么要有兴趣才能干好呢?因为兴趣会让工作充满激情。前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在创立苹果公司之前就对电子产业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与好友沃兹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小奇迹,这种成功感与对电子的爱好是他在成立苹果公司之后,乃至成为年轻的亿万富翁时,依旧在工作中充满激情,虽然有时会激情过头,但他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热爱使他充满能量与信心去面对一切难关与挑战,他这种敬业之情,是他能最终改变世界的原因之一。兴趣会使工作不再乏味,充满着活力,随时能够爆炸成动力。可见,敬业态度首先来自于兴趣,而兴趣促使工作的激情燃烧。

  敬业,使人从容应对挑战立于不败。敢于应对挑战的动因,来自于对事物的兴趣,它能够产生敬业之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位名满世界的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对论等重要物理思想。他虽然做过一些与科学不相干的工作,可作为科学研究者的他,从来没有惧怕过在科学领域中所遭遇的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在当时是不可撼动的物理理论,所以当广义相对论提出后,爱因斯坦遭到了来自各界的否定。爱因斯坦顶着各界的压力继续工作,最终得到了认可,名满天下。当挑战成为你钟爱一部分,你便不会惧怕。因此,敬重职业的挑战,需要兴趣,更需要勇气和智慧,方能成功。

  敬业,会让麻烦变得简单态度执着。对工作有热爱,便不会因为量的大小,环境的好坏,待遇的高低,级别的落差,而失去严谨的态度。只要充满兴趣,就会对它有热爱,有温度,进而形成一种本能。当年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带领工友们,在荒漠的大庆,沼泽地带,在恶劣的艰苦的环境中,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从此,让新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中国当代工人的榜样,多少年来,铁人精神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由此看来,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满怀热情地干好工作,就能干出成就来,态度决定一切,看似麻烦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而执着。

  无论你身处何方,从事着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你有着音符对音乐般的热爱,水滴对海洋的向往,鸟儿对天空的渴望,带着燃烧的激情与浓厚的兴趣,爱上所有面临的挑战去工作,去奋斗,便会收获快乐,用行动诠释核心价值观中“敬业”二字。请记住爱因斯坦的话:“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会获得成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本作文题由三则材料构成。①主要讲西安交大二附院医生李鹏、李伟的敬业精神和善良;②主要讲徐州民警郑浩的救人善良之举;③主要讲的是十九大报告里的时代要求。材料①②,主要讲善潜藏在每个平凡的个体中,发生在每个平常日子里。善心像冬日火炉令人全身充盈暖意,善举如明媚阳光化去生活冰凉的一面,为善非为求报,但为心欢喜。材料①与材料②虽然事例不同,但性质相同,医生和民警身上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材料③选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可看作是对前两则材料的解说与深化,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医生与民警做了本职工作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人要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责任意识不可丢”等;也可以他们不顾自身的身体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奉献精神不可少”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阅读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B.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处。

  C. 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

  D. 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的痕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

  B. 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

  C. 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拙趣。

  D. 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 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 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

  D. 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能算“巧”,扩大范围。C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D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错。“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野外剃头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手倦抛书,而昼梦不来,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但妥帖的构图不可常得,剃头司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行动变化不测,我的枕头刚刚放定,他们的位置已经移变了。唯有那个被剃头的人,身披白布,当模特儿一般地静坐着,大类画中的人物。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绘画地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于我下船时,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情景,于是以剃头司务为绘画主体画了一幅画,并写了一篇文章。

  B. 第三段写在绘画中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

  C.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绘画素材,并且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创作“野外里发处”漫画。在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

  D. 文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含义

  6.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4. B 5. ①这句话批判了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的绘画观点,他们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绘画观点,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

  6. ①善用生活化的比喻,语言雅俗结合;②人物对话鲜活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③整体上形成了朴实自然又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有误,第三段中有“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故选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这句话很简短,根据前后的内容“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可见,首先作者对“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是不赞同的,甚至是批判的;其次,“这一类人”应该是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最后,“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是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画的内容应该是漂亮优美的。而作者的绘画观点却和他们相反,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语言。分析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可从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等角度来思考。如本文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历历在目之感。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语言雅俗结合,表现剃头司务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体现剃头司务在工作中的权威主导地位。“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通过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了生活之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答案】7. C 8. AD

  9. (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

  (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解析】

  7. 试题分析: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原文结尾段只是说“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选项曲解了文意。

  8. 试题分析:B“就能焕发生命力”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原文是“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9.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传承传统文化”“几种方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如材料一中“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得出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再如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材料三主要以张一清的感受提及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不能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10. 下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 “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 “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 “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 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 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 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①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

  ②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开元初授汝州刺史”这句中“开元初”是时间,“汝州刺史”是官名,根据文言文的习惯,应该把时间断开,排除AC。比较BD两项,“授汝州刺史”,是指授予官职的意思,往往单独成句,后面的“为政严简/州境肃然”是上任后的成绩,故选B。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错,“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

  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殓:把尸体装入棺材;但:只是;积年:多年。第二句得分点:所历:所到之处,名词性短语;见:表被动;俄:不久。

  参考译文:

  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原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禁止。等李暠到任后,广泛告诉明了礼法制度,规定时间不准再犯,派兵捕杀群狗,太原旧俗于是得以革除。过了很久,转任太常卿,过了十五日,任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皇帝下令说:“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虽然吐蕃地势偏远;受命出使的人,必然是皇帝的亲信贤明的人。在当时这件事情很重要,礼节要比吐蕃要高,选择出使的人,都是在皇室内部才能杰出的人。工部尚书李暠体态柔和美善,识见意趣严明恰当,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是朝廷的楷模。金城公主已经到吐蕃和亲,大汉王朝不是没有能独自随机应答的人,对远在吐蕃的金城公主十分怀想,怎么能忘记呢,应该派遣使者持节前重往吐蕃,准许按照标准规定出使吐蕃。”把公开以使节身份携带的一万匹礼物,私下以臣子觐见的两千匹礼物都用五彩装饰之后派遣出发。等到李暠回到唐王朝,金城公主建议今年九月一日在赤岭设立界碑,确定吐蕃、唐朝边界。设立界碑的时候,皇帝下令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一同前往观看。不久,吐蕃派遣大臣跟随唐朝使者分别前往剑南和及河西、碛西,告诉边境州县:“两国和好,无相侵掠。”唐朝使者也像这样告诉边境州县。因为李暠出使完成使命,转任吏部尚书。当时吏部的委任文书印鉴与朝廷一般官衙的印鉴相同,使用起来很混杂,难以区分,李暠奏请依准司勋兵部印文例的时候,加上“官告”两个字,到现在依然这样运用。

  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多岁,赠益州大都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陆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

  B. 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C. “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

  D. 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

  E. 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

  15. 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14. CE 15. 早年青春年少,现在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孤独重游。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意境,其中C项,“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错,原因很多;E项,“厌倦官场”错,是“无限愁苦之情”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艺术手法,要求回答“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的内容和作用,从诗中的“尽胜流”“堪愁”“两鬓秋”“俱已矣”“万事休”分析“早年青春年少,而今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孤独重游”“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的对比。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6.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到外两个方面提示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 _____”一句,描绘了诗人在高俊的山峰上,用手抚胸,对天长叹的情状。

  【答案】 (1).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2)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3)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拂”“蜉蝣”“膺”的写法。

  第二卷 (表达题 共80分)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8年赣州第三届文化惠民周活动期间,将有17个类别27个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陆续呈现,为赣南人民送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②某些网络媒体,对有价值的、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材料无动于衷,却爱报道明星的花边新闻,对其大做文章,笔走龙蛇,这一行为引起了民众强烈的反感。

  ③在小学低年级时,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经常写错别字不以为然,不加提醒和指导,长期下去,孩子恐怕真就会成为“白字先生”了。

  ④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工艺,虽然十分优秀,但因为环境封闭、后继无人等,最终落得失传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⑤面对发展好的学校,我们应该虚心向其学习,最开始可能是邯郸学步,但时间久了,悟出了办学的精神和真谛,也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⑥莱州市的掖县公园内有一条名人大道,十九位古今莱州名人的塑像伫立左右,其中有一座邱丕振的塑像,他毁家纾难为革命的故事感动了许多莱州人。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呈现出来。使用正确。②笔走龙蛇:形容书法或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对象不当。③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不合语境。④扼腕叹息:握着于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使用正确。⑤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褒贬误用。⑥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使用正确。

  18.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018年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比赛结束,卫冕冠军羽生结弦获得金牌,成为自1952年以来,首位连续蝉联冬奥会男单冠军的选手。

  B. 交通部门指出,今年“春运”形势相当严峻,各运输单位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春运”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C. 在新一轮人事调整中,一些女性以市委书记、市长的身影出现在公众视野,近日邱丽新当选黄冈市市长,成为黄冈建市以来的第二位女市长。

  D. 许多人都知道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拨打报警电话11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否利用微信报警呢?日前山东警方已把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赘余,“连续蝉联”语意重复;B项,成分残缺,可在“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前加“本着”;C项,“以市委书记、市长的身影”搭配不当,应为“以市委书记、市长的身份”,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时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A项残缺,B项赘余。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今天惠临贵公司参观学习,确实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为此特向你们表示诚挚谢意。

  B. 你们家现在几口人?你的内人现在哪里工作?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有需要帮助的吗?

  C. 您老不在府上不要紧,只要您的舍亲在就行,我们此行,就是一瞻您的府第的风貌。

  D. 施老先生台鉴:值此先生荣获2017年生命科学大奖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惠临”是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不能用于自己到对方那里去。B“内人”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不能用来称对方的妻子。C项,“舍亲”是谦词,指自己的亲戚,不能用于对方的府第。D项,“台鉴”是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正确。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一般场合中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他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①__,让读者无法排斥其中的一个。双关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为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意思都有。②____。中国古典诗歌中同样也有大量的这类例子,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③____;以阴晴的“晴”双关爱情的“情”。

  【答案】 (1). ①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共存。 (2). ②双关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 (3). ③以杨柳的“柳”双关留恋的“留”/以丝绸的“丝”双关思。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衔接、连贯、准确。注意结合整体语境来理解,填写的语句要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先整体读一下全段,发现此段是围绕“双关”这一话题展开,第一空,根据上文“一般场合中”“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他的其他意义”可见上文是说一般情况,根据下文“让读者无法排斥其中的一个”以及下文例子都是两种意义,可以推知第一空应该填写“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共存”;第二空,根据上文造成双关第一个方法是“可以借助多义词”,举例也是证明这点,根据对称原理,第二空后面“中国古典诗歌中同样也有大量的这类例子,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可以推知第二空应填写“双关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第三空根据上下文内容看,它们都是举“双关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的例子,可以照样子举个例子,比如可以填写“以杨柳的“柳”双关留恋的“留”/以丝绸的“丝”双关思”。

  点睛:此题考查句子衔接、连贯、准确。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就容易推断出来了。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最近,由于“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兴起了一股“文物热”。许多年轻人将参观博物馆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带动了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多数博物馆必将实现盈利,我国迎来了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春天。

  ①“‘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并非“兴起‘文物热’”的原因。

  ②

  ③

  【答案】②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未必能让多数博物馆实现盈利。③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不能代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被日本喻为“煮饭仙人”的村嵨孟现年85岁。1963年,他在大阪开了一间大众食堂烹饪米饭,一煮就是50多年。每天限量出售500份老人用古法亲手煮的“银饭”,必排长队。他坚持着煮饭步骤铁则——取水、选米、泡米40分钟,用力淘米搓去外层影响口感的淀粉,生米下锅,先小火,后转大火……无论在哪煮饭,他都使用土灶和自带的古法炊具,不用电饭锅。日本媒体曾描述说,村嵨孟像武士一般守卫着稻米文化和传统技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

  【答案】守住传统文化

  被日本喻为“煮饭仙人”的村嵨孟用传统技法煮饭,坚守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

  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作文材料是一段叙述型材料,何为叙述?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说得更接地气些,我们判断材料为叙述型,就是这则材料一定包含“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主要人/物有:村嵨孟、排队的顾客、日本媒体。

  主要事件:“煮饭仙人”坚持“古法”煮饭,深受欢迎,被日本媒体称赞守卫了稻米文化和传统技法。

  材料本身,采用叙述的方式来展现了各个主要人物的言语或者行为。对于这样的作文题,我们不妨采用“由言(行)及人”的审题方法。因为通过一个主体的言行状态,我们往往可以联想这个主体品质、精神或者需要批评、反对的地方。

  那我们,用“由言(行)及人”的审题方法来解析一下这个作文题。

  方向一:以村嵨孟为主体进行思考,村嵨孟就是一类人的代表,由他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技法和传统文化的守护;可以看到他身上的工匠精神看到他对品质的追求。

  方向二:以日本媒体为主体进行思考,从日本媒体身上看到他们自觉承担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方向三:以排长队的群众为主体,我们可以赞扬他们对“原生态”的支持,对传统技法、传统文化的支持。

  同样,我们也可以进行反向立意,对传承传统文化热进行冷思考。

  点睛: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有关于高二语文下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惶 huáng 黄昏 huáng 瞪眼 dèng 抖擞 dóu

  B.虔诚 qiǎn 蜷缩 quán 欺侮 wǔ 分析 xī

  C.酗酒 xù 枢纽 shū 愤懑 mèn 阻挠 náo

  D.信笺 jiān 发酵 jiào 狙击 zǔ 隽永 juà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残废 够呛 虔诚 迷迷糊糊 B.安慰 瞎逛 悲痛 和霭可亲

  C.丰姿 撕杀 部署 精兵简政 D.浪废 厄运 瘫痪 栉风沐雨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 让步。

  ②王老师对这个专题进行了 的研究。

  ③天边,一抹晚霞渐渐地 了。

  A.容许 细心 消失 B.允许 细心 消逝

  C.容许 悉心 消逝 D.允许 悉心 消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英国青少年出现的种种问题,当局认为儒家思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B.虽然身处繁华的都市,但他无时无刻不忘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

  C.通过清洗和阳光及空气流动等作用,病毒、细菌竺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杀灭。

  D.随着环境的恶化,天鹅等珍稀鸟类近年来成倍减少。

  5.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

  B.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

  C.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学创作与生活中的缺憾、幸福感、愧疚感有着很深层的关联。

  6.下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

  B.如此紧张的时刻,人们都屏住了呼吸。若是一根针掉在地上,人们也能听见。

  C.蒸馒头的香味飘向了几里地之外。 D.她是我们家的阎王。

  7.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的律诗两种。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它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C.《琵琶行》既是唐代现实主义白居易的代表作,又是标志着唐代叙事诗新发展的代表作品。

  D.《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作者是明代罗贯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jìn)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从小路)

  B.张良入谢 (告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第二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监督)

  9. 下列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破”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秦地可尽王也

  C.外连横而斗诸侯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0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谦,实为指责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用劳动托起中国梦(20分)

  ①说起中国梦,我们总觉得遥不可及。那么什么是中国梦呢?我们不妨从普通劳动者的身上寻找答案。

  ②张大哥是一个从山东到徐闻寻梦的中年汉子,每天都会骑着一辆旧单车走街窜巷卖馒头,大老远地就可以听到他响亮的叫卖声:“馒头,馒头,老面馒头。”当我问他知不知道“中国梦”这个词,他自豪地说:“知道!咋会不知道?电视上都播着呢?俺的中国梦就是努力做馒头,努力卖馒头,让更多的人吃到放心馒头。还有就是在徐闻买一套房子,让俺孩子能娶上媳妇。”

  ③这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梦。其实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当我们不再为生活拼爹拼孩子,不再为上学择校发愁,不再为房子让婚姻成为“拉链”,不再为看病半夜排号打地铺,工作稳定了,收入满意了,居住环境舒适了,社会保障可靠了,百姓生活无忧了,那么中国梦的实现也不远了。

  ④当然,“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它需要我们用诚实的劳动去创造,用不懈的努力去追逐。

  ⑤潘大姐是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她今年五十三岁了,是一个清洁工。“五一”那天,我在大街上看到她时,太阳火辣辣的,她正在挥汗如雨。我说:“潘大姐,您都靠扫大街供两个孩子读完大学了,还用这么拼命吗?”潘大姐笑了笑,说:“我以前努力工作是为了供孩子读书,这个梦已经圆了。我现在只希望大家的环保意识能有所提高,徐闻的环境越来越好,我就开心了。再说,钟书记都给咱环卫工人涨工资了,咱得对得起这份工资。”多朴实的语言,多实在的梦想!如果人人都像潘大姐那样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徐闻海峡城市梦的实现还会远吗?中国梦的实现还会远吗?

  ⑥说了这么多,那都是别人的梦,那么我的梦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的梦很简单,也很单纯,就是为我的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用我的劳动托起学生们的梦。为了这个梦,我一直在努力地工作着,为学生的学业而操心,为学生的健康而担心,为学生的烦恼而忧心。我与学生的关系不像是师生,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无话不说的朋友。这种朋友的关系一直保持到他们毕业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记得我生小孩那一年,还没坐完月子,就有一个学生家长打来电话:“柯老师,我小孩在外地读书回不了。他一再叮嘱我,等您坐完月子,一定要买两个老母鸡去看望您。”一听这话,我当时就笑了,因为这个学生是个男的,竟操心起老师生小孩的事了。但笑过之后,我挺感动的,因为他已经从学校毕业出去两年了,还惦记着自己的老师。每当想起这件事,我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而这又会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工作,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的美丽。

  ⑦劳动,与中国梦紧紧相连。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每个人都是追梦者,每个人又都是圆梦者。如果少了“个人梦”的追逐,如果没有“个人梦”的铺垫,如果没有“个人梦”成真的机会,中国梦甚至会变得虚无缥缈。朋友们,让我们都来争当建设者,争当奉献者,都来添瓦加砖,用诚实的劳动托起中国梦。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12.第④段引用了习近平同志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3.第③和第⑤举了什么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6分)

  14.“中国梦 劳动美”是2013年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习近平同志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你的“中国梦”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是怎么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中国梦”。(4分)

  三.应用文

  15. 你得知某公司要招聘一名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人员,请根据诚恳、自信、简洁的原则拟一份求职书。(10分)

  四.作文 (40分)

  在你的成长中,总有那么一些往事,一段经历,一种情感,他们或许让你高兴,或许让你痛苦,或许让你迷惘,或许让你释怀,或许让你惭愧、尴尬,甚至难堪……但不管何种感受,都值得你去记忆。请以“总有 值得记忆”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C ( A.抖 dóu应为dǒu B.虔qiǎn 应为qián D.狙zǔ应为jū)

  2. A ( B.“霭”应为“蔼”。C. “撕”应为“厮”。D.废应为“费”)

  3. C

  4. A ( B.“不忘”应为“不想 ”. C.“通过…作用”没主语应删去。D.“成倍”应为“大量”)

  5. A ( A句不是反问,应改为句号)

  6. D (A B C是夸张,D为比喻)

  7. B ( B.抒情诗应改为“叙事诗”)

  8. D. (D.督:责备)

  9 .D. ( D.“活”使动用法。即:“臣使之活”,有“救活”之意。)

  10.C. (C.说明项羽过于自大,认为刚刚打败秦军主力,威震更天下,诸侯臣服。)

  11.(4分)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12.(6分)更有力地证明了“用劳动托起中国梦”这一论点,具有权威性,并引出下文。

  13.(6分)(1)山东汉子在徐闻卖馒头,实现自己的中国梦(3分);

  (2)清洁工潘大姐扫大街,实现自己的中国梦(3分)。

  14.(4分)能结合实际写,语句通顺即可。(点出自己的梦2分,阐述怎样实现2分)

  15.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一名中职毕业生。得知贵单位发展前景广阔,根据我的学习专业及能力,以及对贵单位的了解,故毛遂自荐。在中职我的主修的是: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

  如我有幸成为贵单位的一员,将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制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业绩,以报答贵单位对我的信任。感谢阅读我的求职信,期待您的答复。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年×月×日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2.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3.高二下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4.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

5.初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4159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