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科普知识 >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一(中)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一(中)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一(中)

  D0206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口呙】、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阳明胃经异动,就病寒颤不止、常呻吟、频频呵欠、额头黑、病来就厌恶人与火、听闻木器声就会惊恐不安、心欲颤动、关门闭户独居室内;严重的就要登高而歌、祼身而奔、胃响、腹胀,这是骭厥。以下是血液生病主要症状:发狂、疟疾、温病、大汗淋漓、鼻塞、流鼻血、口角歪斜、唇部溃疡、颈肿、喉痹、上腹水肿、膝盖肿痛、沿乳膺部、乳部、胸街、股部、伏兔、小腿外侧、足背上都痛,足中趾不起作用。胃气旺盛,就会身前都热,胃中热气有余,就易消化而饥饿,尿色发黄。胃气不足,就会身前都寒慄,胃内偏寒就生胀满。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三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D0207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之血管,起源于足大趾之端,沿大趾内侧白肉边际,经过大趾核骨后部,上行至足内踝前沿,上行至小腿肚内侧,沿小腿骨之后,相交自足厥阴之前流出,上行至膝和大腿内侧前沿,流入腹中,归属脾脏,连络胃,上穿膈膜,从咽喉两旁连接舌根,分散到舌下。其分支,再从胃部离开,上穿膈膜,注入心内。

  D0208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脾经异动,就病舌根僵硬、进食即呕、胃脘痛、腹胀、易喛气,便后排气,就爽快得状如气衰,全身都沉重。以下是脾病之主要症状:舌根痛、身体不能动弹和摇动、进食不下、烦心、心下剧痛、大便稀薄、腹生积块、飧泄、小便不通、黄疸、不能睡、勉强站立时,大腿和膝内侧肿,其足大趾不用。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三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09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之血管,起源于心脏内,流出,归属心系,下穿膈膜,连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上行至咽喉两边,连系目系;其直行部份,再从心系转而上行至肺脏,下行自腋下流出,下行沿上臂内侧后沿,流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之后,下行至手肘内,沿手臂内侧后沿,抵达掌后锐骨之端,流入掌心后沿,沿小指之内侧,自小指之端流出。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