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科普知识 >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四(五)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四(五)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四(五)

  LS21——《寒热病第二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1—C0701→C0803‖→‖SW49-C0135‖→‖SW57‖迁移说明:

  1、 原篇《寒热病》,非独立论文,碎片杂合,头绪繁多,乃凑篇之简,当寻据细分而逐条分拆迁出;

  2、 《灵枢注证发微》马莳云:“篇内所论诸症,不止寒热,然首节所论在寒热,故名篇。”

  3、 《甲乙》将C0701→C0801置于卷十二第六《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将C0801→0803 置于卷十二第四《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

  4、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

  5、 《灵枢悬解》置于卷八《杂病》篇末,并云:“此段旧误在《寒热病》”、“旧本阴跷、阳跷七句,误在《寒热病》。”

  6、 本段所论,显见为三阳经经脉和络脉之相关解论,迁入本位,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701頄: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頄,颧也。”

  2、頄,qiu2。据《经脉》LS21-D0406“上曲颊遍齿”可知:当为颊部。

  C0701大迎:《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出于足阳明之大迎。”

  C0701龋:qu3,蛀牙。

  C0701臂阳明……不恶寒泻之:

  1、 《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作“臂阳明有入鼽遍齿者,名曰人迎。”与《灵枢》有“鼽”、“人迎”之异;

  2、 本句乃《经脉》LS10-D0406“手阳明之别……上曲颊遍齿……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解论。大迎,足阳明胃经穴,或亦与手阳明相络?存疑待考。

  C0702足太阳……一曰取之出鼻外:本句为《经脉》LS10-D020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于齿中……至额颅。”解论。

  C0702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足太阳”作“足阳明”,并注:“足阳明脉有入頄遍齿者,出于手少阳之角孙。”

  2、当从原作,无需改经。角孙穴,手少阳三焦穴,其既连足阳明胃经,又旁纳足太阳之脉。

  C0702取之出鼻外: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作“取之出眉外”;

  2、《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一曰取之出鼻外,手阳明之禾膠、迎香也。”

  C0801足阳明……反者益甚: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注:“足阳明大经起鼻交頞,下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交承浆,循颐出大迎,上耳前,循发际,气发悬颅之穴,有皮部之络与口相当,入系目系。对,当也。”

  2、本句为LS10-D0205相关解论。

  C0801悬颅:

  1、《内经注评》注:“为足少阳经之穴,在鬓发中,当头维(足阳明经)与曲鬓之间,沿鬓发弧形连线之中点取穴。”

  2、《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出于足少阳之悬颅穴。”

  3、据《经脉》LS10-D0205“胃足阳明之脉……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可知:当以“取之出鼻外”为是。

  C0802足太阳……入脑乃别: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注:“足太阳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有络属于目本,名曰目系。太阳为目上网,故亦是太阳与目为系。今别来属于头,其气是通,故头与目有固痛者,取于项中足太阳筋两间别下项者,气之所发大椎穴者。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三阳督脉之会也。”

  2、本句解《经脉》LS10-D0209、D0213、D0214、D0223经文,即《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头囱项痛”、“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因三经络于脑、目系,故邪则病头、目苦痛。

  3、眼系,据《经脉》LS10-D0223“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又据前文“大迎”、“角孙”、“悬颅”均为穴之文例可知:“眼系”即“目系”,亦当为穴。然查《人体经络使用图册》并无此穴,或有漏录?存疑待考。

  C0803阴跷、阳跷: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阳跷起于足太阳之申脉,阴跷起于足少阴之照海,皆交于目内眦而合于足太阳之睛明(《脉度》:阴跷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阳跷气盛,则瞋目而不合,阴跷气盛,则瞑目而不开(《大惑论》:阳跷盛则目不瞑,阴跷盛则目闭。)”

  2、《灵枢.脉度》LS17—Q0201“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即为本经定论。阴跷、阳跷,即足少阳肾经之络脉。

  C0803目锐眦:

  1、 眦,zi4,眼睛周围;目锐眦,即眼外角。《癫狂》LS22—C0101“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即为本解。

  2、 《经脉》所涉“目锐眦”之句有:LS10-D0211、LS10-D0219、LS10-D0221、LS10-D0222。

  C0803【月真】:chen1,瞋,撑。

  LS23——《热病第二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3─C2201‖→‖LS21—C0803‖→‖SW57‖迁移说明:

  1、《热病》非独立论文,本句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八《杂病》篇末,即《灵枢.寒热篇》LS21—C0803“阴气盛,则瞋目。”句后,并云:“目中赤痛二句,误在《热病》。”从黄元御之识;

  3、《甲乙》置于卷十二第四,即《灵枢.寒热篇》LS21-C0803“阴气盛,则瞋目”句后,从皇甫谧之识;

  4、与“阴跷”、“目内眦”相关之论述,迁入本位,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2201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1、《内经注评》注:“张景岳云:阴跷之脉属于目内眦,足少阴之照海,即阴跷之所生也,故当刺之。”

  2、《内经校释》译:“眼睛发红疼痛,开始起于内眼角,内眼角是阴跷与阳跷的会合处,治疗时可取用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

  C2201阴跷:

  1、 《内经校释》译:“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

  2、 《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阴跷,足少阴之照海穴。”

  3、 据《脉度》LS17—Q0201“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可知:阴跷,即足少阴之阴分络脉。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