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有关公共卫生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加,受到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的广泛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卫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公共卫生毕业论文范文一:预防医学下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实验教学

  摘要:本文以提升预防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为导向,充分发挥“湖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优势,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探索如何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应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公共卫生工作者。

  关键词: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实验教学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当今高度发展的交通流、信息流和高度关注的背景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十分关注的课题[1]。作为公共卫生重要且关键起始环节的公共卫生教育,理所当然应有其新的发展需求。公共卫生教育唯有改革才能承载维护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目标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明确公共卫生教育领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公共卫生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核心能力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核心能力体系为基础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成为公共卫生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的基础[2]。传统的“实验室+教师”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人文素质以及公共卫生核心能力难以胜任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多途径、全方位开展“以扩展公共卫生核心能力为中心”的预防医学人才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势在必行[3]。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提升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整合公共卫生学院所有的实验仪器、设备、人员和机构,负责所有预防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先后被评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依据“以学生为本,突出能力,彰显个性,提高素质”的建设理念,现已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体系科学、师资队伍精干、仪器设备精良、教学环境友好、管理机制高效、教改成果显著、学科特色鲜明的开放实验教学平台[4-6]。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以提升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

  1.打破学科界限。加强知识融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公共核心能力。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强的学科。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公共卫生本科教育,培养“医学生+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在重视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环境与人群健康”为主线,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增加体现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实验内容),结合教师正在开展的科研课题,强化整合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技术与方法、卫生监督程序、重大疫情处置方法、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服务实施与评价、计划生育技术和卫生管理学、公共关系与人际交流等内容,新增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设计实验项目。例如,集贸市场蔬菜、水果、肉类食品营养与安全评价,学校卫生学评价,湘江水体污染与居民健康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等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通过使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四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和“三早”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根据当今公共卫生形势变化,整合预防医学相关课程的常用实验方法、实践技能以及数据和信息处理方法,打破传统“实验课程按理论课程分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网络与社区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和“三早”教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早进实验室、早进社区、早期参与科研创新”,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逐步实现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实验教学与公共卫生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交叉进行、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新格局。

  3.拓展“一个平台、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将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探索公共卫生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理念—思维—知识—技能—素质”,形成了“一个平台、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拓展“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平台的功能。加强师生互动,促进交流,传道—授业—解惑。今后进一步通过培训教师的创业与创新理念和技能,转化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开展设计性实验项目。拓展“教与学”和“理论与实践”两个对接的内涵,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作为两个对接的结合点。拓展“早期接触社会,早期了解社会,早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内容,在三个早期活动中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选题灵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并养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并鼓励学生立志用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用于创新创业,从而走出一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色之路。

  4.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将学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课堂之内延伸至课外。改革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将教师研究课题与学生的研究兴趣相结合,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将科研课题引入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之中,开展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常规教学。

  5.与时俱进,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条列的教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时代性强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疾病谱的变化,不断补充修改教学内容。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的流行暴发,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的重要性。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与公共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纳入流行病学等实验课程的常规教学之中,同时增设消毒和灭菌、流行病学思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等内容,以期达到实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与时俱进,使学生不仅掌握疾病防治的专业知识,而且熟悉疾病防控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在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6.紧追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实验技术研究,保持实验内容与技术与时俱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时代性强,要求注重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现代技术手段或具有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方法。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相关案例讨论的同时,结合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如核酸电泳分析、PCR、核酸杂交以及核酸点突变分析技术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传染源和传染途径追踪与判定中的应用与重要意义。

  7.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还要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参与情况及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和科研活动情况与表现,这对于综合衡量学生真实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教学课程结束后,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的形式在课后了解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总之,我们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为指导,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抓好实验教学,全面提升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夏茵茵,冯翔字,王应雄,邱景富.从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浅析公共卫生教育发展方向[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8(278):633-634.

  [2]徐缓.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2):95-97.

  [3]罗文海.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1):102-105.

  [4]李乐,龙鼎新,何淑雅,唐双阳,廖力,谢红卫,李良,让蔚清.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2-13.

  [5]曾怀才,贺性鹏,贺庆芝,黄炼,单晓云,宋凤梅.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44-145.

  [6]肖方竹,黄波,李乐,唐艳,何淑雅.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3,(10):960-962.

  有关公共卫生毕业论文范文二:公共卫生教育改革措施探讨

  一、我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

  1.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涵已由过去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拓展为现在的社会卫生,课程结构也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出现了大量跨学科、范围广泛的社会医学课程[2]。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完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我们在充分考虑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预防医学课程涵盖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去除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内容,并增加和充实与临床实践工作有关的预防研究新进展。针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的实际,单独开设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必修课程,使必修课程达171学时,高于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的平均学时数[3]。为临床医学生开设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7门,如健康教育、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在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预防医学意识,使公共卫生教育贯穿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2.构建公共卫生实践平台。制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按照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新增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覆盖卫生防疫、疾病防控、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的9个公共卫生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编写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指导,在第四学年临床见习阶段安排为期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必修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身到实践中进行体验,融“教学”于“实践”,促进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这种以现场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预防医学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效果,在选拔公共卫生师资的过程中,走出校门,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行业接近,既有一定的理论和研究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公共卫生教学工作。目前,我校聘请的校外教师涵盖卫生管理、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律师、医疗保险等多个部门,参与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的带教。外聘教师接受我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通过后,方能正式授课。这样即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PBL教学,将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如社区慢病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通过教学互动,师生讨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与公共卫生思维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公共卫生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在必修课的考核中,加大实验(践)成绩比例,其中理论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40%。在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实践总成绩由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鉴定(60%)及学生调研报告评价(40%)两部分组成,鉴定由基地带教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作出,调研报告评价由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师完成。

  二、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评价

  我们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未实行改革举措的2006级和已实行改革的2007级随机各选取3个班共198名学生在毕业前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我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效果。结果表明,实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2007级学生在对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公共卫生课程的必要性、公共卫生课程和师资配置的合理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程度、具备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流行病学基本调查方法等方面与未实行改革的2006级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别(见附表)。

  三、体会

  当前我国在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上,更多的是传统的纯临床诊断治疗的教育,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和实践能力亟待提高。医疗卫生发展的综合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加强对预防观念的认识,从围绕疾病诊治转移到全面关注生命全过程的健康;从只专注人体本身转移到系统关注环境、社会、心理与人体的交互作用。通过上述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使临床医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学习公共卫生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在以后工作中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三级预防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体会到新型卫生服务模式下对医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初步树立了”大卫生”观,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

有关公共卫生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公共卫生本科毕业论文

2.公共卫生专业论文

3.公共卫生硕士毕业论文

4.预防医学论文范文

5.浅析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论文

6.公共管理

有关公共卫生毕业论文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加,受到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的广泛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卫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公共卫生毕业论文范文一:预防医学下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实验教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5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