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近代史论文 > 中国近代史纲要1500字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1500字结课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中国近代史纲要1500字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大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的一门的公开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1500字论文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等院校新开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搞好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一是于叙事中寓论断;二是注重多媒体教学;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课堂讨论和演讲;五是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政教〔2005〕5号)中规定,在一年级本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新课。该课程的开设是在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请各位同行指教。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工作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仅会导致教学工作紊乱,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确定教学目的是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社政教〔2005〕9号)规定,《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根据这个规定,进行《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

  第一,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必要性和进步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使中国社会长期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不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社会制度,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必然性的认识,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了解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斗争,明确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都进行过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提出并实施种种救国方案。但无论是和平式的救国方案(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革命式的救国方案(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即使像辛亥革命那样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由此学生懂得: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没有一套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要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此增强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坚定信念。

  第三,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史实,加深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的认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进而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进行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了彻底解放。

  第四,充分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进步性,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明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此增强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把握课程特色,于叙事中寓论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程的开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系统性大大增强。但《纲要》课程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有所不同,是以古喻今通过鉴史而明理,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其最大的课程特色在于它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下(1840年至当代)、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期)、更复杂的社会场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讲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复兴和国家近代化、现代化的历程。以历史事实说话,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正确性。《纲要》课程重心在于讲“史”,但它与普通的历史课又有所不同。普通的历史课侧重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有着鲜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它的开设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认识,掌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应在加强理论性教育的同时,做到史论结合,于叙事中寓论断,着力培养和强化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靠的是文字语言的阐述,其吸引力有限,不仅使学生产生模糊不清、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制约他们对历史的形象性理解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电脑网络资源查找许多历史图片以丰富教学电子幻灯的内容。这些原始资料和图片能给大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的、生动的、深刻的。另外,结合专题讲座,适时播放一些资料性强的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和相关纪录片,用图片和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程的艰辛、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的理解。除了幻灯和影视等教辅手段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积极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网页,开展网上自学辅导、讨论答疑等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由于涉及经费、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在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要使学生不只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还要注重教学的拓展,即向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拓展。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在课上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课下参观学校所在地周围的一些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等,通过历史实物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也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比较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该课教学还可结合团委、学工处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对活动加以指导。

  (四)课堂讨论和演讲。

  讨论与演讲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在课前需做认真的准备工作,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的来源与线索,由学生自己选择有兴趣的题目,搜集材料,最好写成文字,讨论后再补充和完善,形成小论文,从而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独立或集体完成研究的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对原来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约占总成绩的50%―60%;提高平时成绩(作业、提问、讨论和考勤)的比例,约占40%―50%;对一些回答问题、做作业和试卷思路宽、有自己见解且阐述合理的学生适当给予高分,避免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

  三、结语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应当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集知识性、理论性、生动性于一体,在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模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陶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学导刊,2006年增刊.

  [5]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国近代史纲要1500字论文篇2:《理论教育法在《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要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灌输。《近代史纲要》理论灌输教学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理论灌输,改革理论教育工具和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教育效果。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论教育法 《近代史纲要》

  重视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理论教育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教育往往采取填鸭式、命令式、教条式和硬性灌输的方法,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成为教师单向灌输的工具。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简单落后的灌输教育模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抨击。

  一、当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的必要性

  理论教育通常也叫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这里的“彻底击中”就是指把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闪电“灌输”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园地”。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认为,科学的、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自觉地教育,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只有进行理论教育,才能引导人们超越个人、家庭为单位的局部范围,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武装自己,认识社会和阶级的整体利益,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社会责任。“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是,“我们的理论始终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因此我们讲的“灌输”并不是强制性“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去引导、启发人们通过自身体验及不断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心悦诚服地接受科学理论。在今天,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灌输的理论、原则并没过时,反而对灌输的要求更高了。

  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加强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文化渗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缺乏。例如当代大学生赞成和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长期性、主要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坚持和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够;坚持拥护改革,但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解和宽容。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理论教学法在《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近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灌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而是帮助他们从历史知识的认识上升到思想上的科学的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通过国史、国情的内容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理论教育法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时要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时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答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讲述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采用参与式教学,使学生懂得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史;在讲述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时采用研究式教学,把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作用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策略方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前期和后期的作用与战果等问题的比较,用历史事实说明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此外,我们应认真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辩论。针对一些比较重要、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组织讨论,由于这些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能够激发同学们的讨论热情,也会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例如讲授怎样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坚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等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起来发言,并提倡学生不同观点的争论。由于学生都会有一定准备,因此发言时会比较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讨论中,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评和引导,对于不正确的观点要明确地进行纠正和说明。只有准备充分,发言热烈,讨论课的效果比较好,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起到理论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采用理论教育法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自我理论灌输。

  《近代史纲要》在每个章节最后都给学生列出相关阅读文献,要认真指导学生自觉课下阅读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会党的文件精神,写出读书心得体会,作为学生平时的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学业考核总成绩,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章节内容,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思想认识,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通过阅读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义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破产》等,学生能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以及两种命运的选择。

  (三)应用理论教育法必须改革理论教育的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及小说和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获得近代史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精心做好多媒体课件,精心选择影视作品辅助教学。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教师课件仅仅是文字和图片,还希望有图表,并且穿插一些视频,必须体现教师自己的特色。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把课件做得精美些。当然,课件的设计也要恰当,不能文字太多,也不能太花哨。如果课件过于追求形式和色彩,就可能喧宾夺主,使学生忙于记笔记或过于关注课件图片而没有听清楚教师讲课内容,从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教学效果。《近代史纲要》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政论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专题片都非常多,讲授这门课程时要充分利用相关的丰富的影视教育资源,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影视作品,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理论灌输的直观效果。

  (四)应用理论教育法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实际。

  我们应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任务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讲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必须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际国内环境;讲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时,必须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论教育法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感到困惑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

  《近代史纲要》教学还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15-16.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17.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81.

  中国近代史1500字论文:《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

  摘要:高中近代史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占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史本身所特有的复杂性,使得教学难度较大,本文在结合中国近代史历史特点以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高中近代史教学的对策,以期给同行们以借鉴。

  关键词: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对策

  一、前言

  中国近代史按时间来划分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的这段历史时期,可以说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中国人民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历着非人的痛苦;这段历史是我们的探索史,我们落后了,所以被欺辱,但是中国人民没有放弃,他们一直在寻找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出路;这段历史更是我们的抗争史,我们挨打了,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低头,他们选择拿起手中的武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段历史还是我们的发展史,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我们的民族经济在艰难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抗争提供着物质支持……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这段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民族的、世界的,各种力量、各种关系相互纠结,线索杂乱无章,而且内容含量也比较大,学生在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分析历史现实,学会用历史思维来思考问题,就成为高中历史老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对策分析

  近几年来,对于高中教育,国家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且高中老师与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再加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就相对来说比较少,历史知识几乎都是以知识点的状态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时,学生不仅要联系中国国内的现实还要把中国放到当时的世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就需要学生综合世界史、中国史等各方面的历史知识,但是学生的脑海中关于世界史、中国史的知识是分散的,因为在学习每一部分内容时,由于内容以及课时的压力,老师很少教学生如何去建构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学生在脑海中缺乏关于历史知识的整体构架,因此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内容繁多以及教学方式单调等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近代史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

  1.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开展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与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学生学习的任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因此在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发现问题,通过自己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学到知识;但是,高中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老师可以把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之前,把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做好自学笔记,发现学习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授中日甲午战争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去重点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与思考,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认识;然后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老师再给予指导,给出更加系统、理性的讲解;但是,对于学生的某些过激认识,老师不要做出否定的回答,这样会固定了学生的思维,甚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展示更加合理的理解,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不合理的,从而加以纠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和深化认识的目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案例教学

  历史不是凝固的,它虽是过去事件的记录,但是仍然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为我们现在乃至未来的生活提供借鉴,所谓“历史是一面镜子”就是这个意思,它能够让我们看到以前的自己,从而反思现在的自己,避免将来的自己犯下同样的错误。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历史案件进行分析,吸取教训,反思自己,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我国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扎扎实实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西方列强长驱直入,中国人民的苦难从此开始了,因此,在教授1840年鸦片战争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联系中国与日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让学生谈谈个人的感想和认识,把课堂交给学生,因为钓鱼岛事件同学们都很熟悉,而且涉及到领土完整与国家尊严以及国家实力等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提高,然后再联系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不仅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学生都能分析的出来,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德育教学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是老师讲的多,再加上课本也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单调乏味,因此,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观看央视曾经播出的《建国大业》,不仅能够对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进程了如指掌还能够从伟人们身上学习到他们不怕苦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或烈士陵园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以及学习仁人志士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建红: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准备高中中国近代史导言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2期

  [2]姚锦祥:评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J],历史教学,2005年03期

  [3]杜芳:拓展与完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内容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郑林:论历史活动探究课的定位、目标与组织形式[J],历史教学,2005年03期

  [5]印艳武: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滞后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猜你喜欢:

1.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范文

2.近代史纲要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

3.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范文

4.近代史纲要论文范文

5.大学近代史论文3000字

496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