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边缘性学科,其理论来源复杂,且就业面十分广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一

  传播学视角下微课探析

  摘要: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微课属于教育传播活动的媒介,应遵循相关的学习理论和认知规律。运用传播学框架、使用与满足、符号互动等理论研究微课,对微课突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需求、以及实现微课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传播学理论;特点;策略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不断涌现,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代表,基于视屏媒介的创新教学形式获得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并得到逐步推广运用。微课制作简便,符合学生碎片化学习与移动学习的需求,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从教育传播活动来看,微课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媒介。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微课,有利于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微课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微课设计和制作策略。

  1微课的起源和定义

  在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抓住教学重点和要点,节省时间,成为时代的潮流,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方法变革的产物。微课又叫微课程(Microlecture),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社区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美国可汗学院利用录屏技术开发了3000多门在线图书馆微型教学视频课程,为世界各地网络学生提供服务。从2010年以来,我国微课的发展很快,推广和普及迅速。目前还没有微课的统一定义。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把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了使学习者获得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人们对微课定义表述各异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微课的特点和本质属性认识不同。有的人认为微课就是一堂教学课,如张一春教授强调微课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有的人认为微课是对传统单一教学资源继承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如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就是在线教学视频。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认为微课就是一种传播方式,其中传播介质是视频,传播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主题明确,内容精炼,是一个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整教学过程,并以流媒体形式传播视频。微课既不是一堂完整的教学课,也不是一堂教学课的视频片段。从微课的内容来审视,微课是教学课;从微课呈现形式来审视,微课是视频媒介;从微课可储存、可反复使用的特点来审视,微课是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是以一定组织关系、方式打造成的一个主题式教学资源单元。

  2微课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优势

  2.1微课的主题单一、教学容量小,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发挥积极性

  一个微课只是传授一个知识点的课程,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说明一种技能,或表述一种方法,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单一,教学容量小。微课主题单一是议程设置教学传播理论的体现。议程是指依据问题或事件重要性加以排列的顺序[5]。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播媒介不是“镜子”式地反映传播内容,而是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传播给受众。把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从而影响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达到影响受众认知效果的目的。微课是从知识群中筛选出的主题,抓住了事物的主导属性,然后把每个主题制作成独立的微课,并按一定秩序传递给学生。这遵循了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并能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保持学习兴趣。微课的教学容量小,一般微课的教学时间都不超过10分钟。根据人的认知心理特征,这是学生持续保持注意力和兴奋度的最佳时间。因此,微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2.2微课视频媒体元素多样化和音像同步合成,学生能获得的知识真实感强、信度

  高微课视频画面主要由文字、图表、实物组成,即使是实验类微课,也只讲解操作过程,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这样学生不受教师情绪的影响,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运用同步录音合成技术制作微课,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信度。据传播学者研究,在信息传播中,来源于不同传播者(信源)的同一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并不一样。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传播内容的可信性越强。微课由教师自己制作,声源来自于教师,不必另外配音,教学的真实感强。学生对信源的信任度与对传播内容的信任度两者之间高度正相关。教师熟悉教学内容,设计的微课教学内容合理,并以自己最熟悉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教师权威性高,教师信源的可信度高,他们制作的微课对学生吸引力强,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3微课技术成熟和流媒体传播;方便教师设计制作和学习者自主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摄像技术广泛运用,设计和制作微课的技术都非常成熟,教师都可以设计制作微课。微课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形成媒体流。媒体流可以克服单一媒介传播的有限效果缺陷,并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由于微课容量小,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MP4,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方便。

  3设计制作微课的策略

  3.1主题导入,教学环节完整

  新闻媒体往往追求先入为主的传播效果,这遵循了框架传播理论。框架(frame)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框架传播理论认为,框架是人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人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是一个认知过程,传播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或技能。因而,微课设计制作者应遵循框架传播原理。一堂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师要开门见山或直截了当地导入微课教学主题或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固化学生的认知定势。微课不是截取传统教学课的一个片段,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含教学导入、课程讲授、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教学总结应紧扣主题,语言简要。

  3.2满足学生的需求,多种媒体元素融合

  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一些学者认为,人们有选择地接触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接触行为是为了满足需求。无论满足与否,目前的接触行为将影响其选择媒介使用的行为。因此,学生是否喜欢微课的关键在于学习微课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确定微课的主题,选取教学内容,优化媒体组合,这一切都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设计制作微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选取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中学的微课教学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大学微课的教学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应根据学生的偏好,选择媒体元素,把字幕、音乐、图像、图片、动画、操作录屏等元素有效融合起来,使用丰富多彩的展现方式。

  3.3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运用镜头语言艺术教学

  过程是一个传播过程。依据传播学的符号互动理论,教育传播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不断进行编码和译码的过程[7]。这要求教师把教学信息转化为符号(语言、文字、图、表等),学生通过符号间接地认识教学内容,然后再把符号译码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教师的传播意图。要实现交换,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们对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含义有共同的理解;二是人们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按照符号互动理论,要通过微课有效地传播教学信息,除了师生都具有听、说、看、读的编码和译码能力外,还必须使符号转换保持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因此,微课设计者要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正确运用画面情境,以及屏幕推、拉、切换的镜头语言艺术,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

  4结语

  微课满足了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需要。从教育传播活动来看,微课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媒介,是一种教学资源。从传播学理论来看,微课遵循了认知规律和传播规律,具有传播优势。微课设计和制作者应运用传播学的框架、使用与满足、符号互动等理论,突出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61-65.

  [3]张一春.微课是什么?[EB/OL].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5]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12.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9.

  [7][美]宣伟伯(威尔伯•施拉姆).[中国香港]余也鲁.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和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二

  韩剧热播现象传播学探讨

  摘要:从韩剧被引进我国播出后,迄今已有20余年,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在我国文化市场形成了“韩剧热播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韩剧在我国的热播现象。

  关键词:韩剧;中国热播现象;传播学

  韩国电视连续剧在20世纪进入我国后,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种不同的视听享受,“韩剧”成为人们对韩国电视连续剧的简称,“哈韩族”成为人们对喜爱韩剧、追韩剧、模仿韩剧人的一种代称。韩剧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可以看做是跨文化传播取得的胜利。本文对韩剧在我国市场的热播现象进行探讨。

  一、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渠道和发展

  (一)播出的渠道

  从韩剧进入中国以来,播出的渠道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介。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的主流媒体,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雄厚的实力,最先引进韩剧就是从中央电视台开始的。从播出的频道看,综合频道(CCTV1)和中央电视剧频道(CCTV8)是播放韩剧较多的两个频道,《看了又看》《明成皇后》等都是在电视剧频道海外剧场播出的,中央电视台也成为韩剧在中国传播的起点。地方卫视紧随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省级卫视也随之成为韩剧播出的主要渠道,是近几年韩剧播出的主要平台。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暴风影音、CNTV、乐视、爱奇艺等网络视频软件,迅雷等下载工具也成为韩剧在中国传播的渠道。网络发展转变了人们看电视的方式,不用在电视机前等待按时播放,而是随时随地的点播观看。

  (二)在中国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韩剧也是如此。从第一部韩剧引进中国开始,已有20多年了。从引进中国的韩剧题材看,主要是三种类型,分别是历史剧、爱情剧和家庭伦理剧,这三种类型各具特色,展现了韩国不同方面的文化。但由于韩剧多数是以上类型,这就给观众带来了乏味感。因此,随着观众欣赏角度的变化,韩剧也发生了改变,在题材和艺术表现角度上,突破了以往剧情单一的模式,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在题材上增加了职场剧、谍战剧、神幻剧、武侠剧等,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韩国人对流行敏感,时刻关注其他国家的电视剧的发展趋势,穿越剧在中国的流行引发了韩国人的关注,也拍起了穿越剧,《来自星星的你》就是成功剧作,创下了不俗的收视成绩。美剧因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世界风靡,韩国借鉴美剧的创作手法,也拍摄了与以往风格不同的电视剧,这是韩剧转型的标志。尽管韩剧发生了变化,但在变化中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以及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和展现,时尚、真情、关怀是韩剧的主题,保持了韩剧的本质特色,也正为因此,韩剧才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保证了稳定的观众群体。

  二、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

  事物不能脱离环境独自存在,传播环境分为特殊环境和一般环境,特殊环境是传播活动形成的环境,一般环境是与传播活动有联系的整体环境。[1]传播环境对传播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韩剧在中国热播具有一定的传播环境,地理接近、文化相似等为韩剧创造了条件,而且韩国本国的文化理念、政策支持等也为韩剧的传播提供了优良的内部环境。

  (一)中国因素

  1.文化因素。

  韩国和中国有同源的文化背景,韩国在历史上是在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影响范围内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向中国系统地学习过先进文化,从唐代开始两国交流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使两国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虽然在韩剧中充满了现代元素,但其内涵还是传统的,从中能够看出家国观念和责任意识,这与儒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相符,使观众很容易理解韩剧传达的理念,从而为其传播铺好了道路。[2]

  2.经济和技术因素。

  传播活动离不开经济,电视剧本质是一种消费产品,观众收看电视剧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传播离不开技术,电视和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传播方式,使人们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而物质贫乏的中国观众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享受和富足,这为韩剧提供了市场。

  (二)韩国因素

  韩剧的发展得益于其国内优良的环境、政策的支持。韩国将文化产业视作重要产业,给予多方面的扶持,坚持“文化立国”的方针,设立专门的机构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韩国的国内市场稳定,电视剧是国民娱乐的主要方式,较高的薪资水平是韩国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方式的基础,这些女性成了电视剧的主要收视人群。韩国政府和社会也将影视剧定位为一项产业,和实业一样的经济活动,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产业化意识。

  三、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实质

  分析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实质,其实是在受众至上传播理念指引下的创作,并对创作实施成功的营销策略。受众至上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传播行为以受众的反馈和意见为标准,内容遵循受传者至上原则。在传播过程中,根据观众的需求修改剧本,从而使观众与传播者形成了互动。在传播结束后,根据观众需要安排见面会、访谈等活动,提高了受众对韩剧的忠诚度,对后续播出的电视剧做出了宣传。在确定受众至上的方针后,韩剧的营销策略具有明确的产业意识,明确的分工合作打造出完美的产品,并且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市场需求选定出口的产品,而且出口的产品突出了特色,也就是文化接近性,找到双方文化中的共同点,使受众更容易接受产品。在精心打造产品的同时,配合精选的销售方式,形成产业链条,扩大了影响力。

  四、韩剧在中国热播带来的启示

  电视剧是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树立国际形象。韩剧的热播不仅传播了韩国文化,也使其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更是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成为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对外传播与国内生产能力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能够走出国门在海外热播的优秀电视剧很少,与电视剧生产大国的称号极不相称。因此,韩剧的热播需要我们去借鉴、学习如何“走出去”。

  参考文献:

  [1]谭昆智,林炜双.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2.

  [2]丁晓民,田艳维.从当前韩剧热播看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9(12):120.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三

  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传播学角色分析

  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眼光来审视和探讨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传播优势很有实际效应。

  一、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守门人”和“意见领袖”作用

  国务委员陈至立2006年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上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对辅导员队伍的身份特征和传播优势进行思考。辅导员承担着培育管理学生的重要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他们向大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他们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以特有的“守门人”和“意见领袖”角色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在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上的种种弊端,进而发挥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的“守门人”角色特征分析

  (1)辅导员的“守门人”角色。

  辅导员的身份和角色特征决定了辅导员是学生思政教育的“守门人”之一。德国学者勒温认为,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者不通过的人或机构,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即为“守门人”。辅导员作为“守门人”,他们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把积极、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思想中不正确的想法并予以引导。因而“守门人”角色决定了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接受者、又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的传播者,同时还是确定何时传播、传播什么、传播多少的“守门人”。

  (2)辅导员“守门人”色的传播优势。

  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管理职能和角色,这种生活和思想上的“保姆式”身份使辅导员介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在思政教育中比专职教师享有更多“守门人”优势。

  1)享有更多传播方式。

  思政课专职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渠道是课堂授课的群体传播方式,辅导员可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个别引导,享有群体传播及人际传播、内向传播三种传播方式,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2)享有自如的传播时机和传播环境。

  传播活动常常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而一定的时空环境也必然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较之“课堂的固定授课”而言,辅导员全天候“保姆式”身份掌握着更多的时间和环境,必然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传播的针对性更强。

  辅导员对学生生活、学习,家庭背景、个人心理深度介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喜好,有利于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习惯,这为针对性教育提供了极大可能和便利,使其在教育引导时“找对对象、说对话、有感染力、有说服力”。

  三、辅导员的“意见领袖”角色特征分析

  (1)辅导员的“意见领袖”角色。

  “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是传播活动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对传播活动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见领袖”的形成包括“价值因素,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信源因素,信息渠道广泛,消息灵通;知识面广信息理解能力强;有责任感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任和好感;人际交往能力强;有一定社会地位。辅导员身份的特征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意见领袖”的特征:辅导员的“老师”地位和学历学识使其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权威性;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上级部门及学校的权威信息,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媒体、书籍上的信息,因而信息来源相对宽广,获取信息也更多、更早,易形成“信源”地位;辅导员较高的学历和学识使其比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辅导员要在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协调关系处理各种事件,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2)辅导员“意见领袖”角色的传播优势。

  1)对信息进行有利于传播的加工和解释。

  辅导员作为意见领袖首要任务是对先行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与解释,他可以通过生发引申、客观复述等方式进行具体的理解、解释和传输,以期达到引导效果。

  2)对教育传播活动进行支配和引导。

  辅导员的身份使其对面临信息爆炸、有依赖性、主见不是很强的学生群体在表明态度、解脱矛盾时予以指点和调节方面的作用巨大。有时辅导员甚至可以通过教育内容的规划,如学典型人物系列活动、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说什么、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怎么做、怎么想、怎么做。

  3)对教育传播活动的协调和干扰。

  辅导员作为“意见领袖”的协调和干扰作用表现在:如果学生传递、表现的观点和行为符合教育部对高校思政教育安排、规定的要求、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角色,就会受到表扬和鼓舞。反之就会纠正和引导,从而使教育引导活动合乎要求。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利用辅导员的“守门人”角色和“意见领袖”角色优势,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强学生“三观”教育有着特殊的效果和作用。

有关新闻传播学论文推荐:

1.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

2.浅谈新闻传播系论文

3.新闻传播学论文

4.新闻传播学学年论文

5.新闻传播学本科论文

6.新闻传播学年论文

7.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边缘性学科,其理论来源复杂,且就业面十分广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一 传播学视角下微课探析 摘要: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微课属于教育传播活动的媒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154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