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武派太极拳“敷盖对吞”的认识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武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流派中的其中之一,现在练习武式太极拳的人也非常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派太极拳“敷盖对吞”的认识。欢迎阅读!

  武派太极拳“敷盖对吞”四点认识

  太极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其特点独特,而且其功效较多,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健身,二是防身。

  首先,这是对推手或散手技术高级阶段的指导。对太极拳技术无一定程度的掌握、对拳理拳法无一定研究者,对此无从把握。

  其次,武禹襄先生在区区百字中,句句言“气”达六次之多,可见对“气”有正确认识的重要性。太极拳之气是一种状态,跟外家拳硬气功等所言之气有本质区别。

  太极拳讲解的是气沉丹田,古人云:四两拨千斤,指的就是发挥丹田之气,丹田是人体主要的力量来源地。

  此“气”为太极拳之尾闾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等身法合乎法度之后的“空松圆活”周身如同气球似的一种体验。所谓“运气于己身”不是憋出之气,不是导引之气,而是研习者劲整势圆、气势饱满,周身一家感觉不到肌肉存在的球体运动状态。

  如果有正确方法引导,当拳术修炼到一定境界时,对气会有豁然开朗的体验。刚刚入门或未曾入门的练习者,凭着肤浅的一知半解,对气不可能有准确的认识。

  第三,推手或散手,包括走架到底用不用力。武派太极拳第三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做过经典的比喻:桌上放一火柴盒,以手指按之,使之在桌上移动。

  推手和散手是每个学习太极拳者的目标,但是想要达到推手或散手的境界,就要先打好扎实的太极拳基本功。

  若按力过大,即便火柴盒变形了也不易随指而动。力太小,指与盒脱离。只有用力恰到好处,不轻不重,不温不火,盒如粘在手指上一样,在桌面上任意移动。与人交手也当如此,用力恰如其分,不丢不顶,以带动对方为最宜。

  第四,“敷盖对吞”是“沾连粘随”的继续是它的高级阶段。沾连粘随是基础,敷盖对吞是目的。

  有了以上四点认识,才能对“敷盖对吞”有较清醒的把握。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四个字的字义:敷,铺开、搽上;盖,蒙上,由上而下地遮掩;对,二者彼此相向。使之配合或接触;吞,并吞,吞没,整个咽下去。

  武式太极拳走架打手要领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

  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於脚根,注於腰间,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

  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後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

  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人骨。

  武式太极拳的开、合、隐、现

  武式太极拳非常注重在练功中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从而达到刚柔相济。它是在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的。

  在走架时,开则俱开,即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都微有开展的意思,开为发,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合则俱合,即周身的骨节与肌肉群都微有收缩之意,合为收,把运劲的神意收隐于体内。

  并利用内气的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来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的渐隐渐现。

  武式太极拳在保健结合医疗上,除开、合、隐、现使周身骨节和肌肉群进行开展、收缩运动外,每式还结合“开呼合吸”的功法,使体内横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压的作用,促使胸、腹、脏、腑亦随着蠕动。

  这样就形成了周身骨节、肌肉群和五脏六腑的有规律的运动。这种内外协调而统一的运动使全身得到了锻炼,也即是太极拳能够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根本原因。

  武式太极拳的基本功

  武派太极拳前辈教徒,都要初学者先练习基本功,等基本功练扎实后,再学拳架。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坚实的基础,就造不出牢固的房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很难练好拳架。武派太极拳的基本功因人而异,对青少年强调练好腰腿功。如练习踢腿、悠腿、压腿、飞脚、下腰、里合腿、外摆腿、旋风脚、虚步、弓步、仆步等。我师李圣端先生常说:“青少年骨骼柔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先练好腰腿功,有助于身体匀称健康的发育。日后练习拳架,不致下盘轻浮无力,一些要求腰腿功高的拳势,也才容易做好。”李老师本人的腰腿功就很好,他五十多岁时,还能双腿并立,直膝弯腰双手紧按地面;走架时,“下势”照样右腿屈膝下蹲,臀部近地而上身中正;“践步打捶”,还可飘身纵出七八尺远;“单、双摆莲”,仍能手击脚面,清脆有声。年少时如无扎实的功底,老来就很难有这么好的身手了。李老师为了让青少年练好腰腿功和腿法,还常要学生先练习几趟弹腿。他说:“弹腿是学习拳术的基础拳,通过弹腿的锻炼,把腿踢出来,不仅增加了腰腿的力量,还为日后掌握太极拳的腿法奠定基础。”20岁以上初学者,因年龄较大,腰腿已硬,再练以上这些基本功困难较大,可改练各种桩功。这些桩功较多,常用的有:

  1.无极桩:类似拳架中的无极势。要求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周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摒除杂念,自然呼吸。

  要点是:(1)要“心静体松”。李亦?先生在《五字诀》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心静”。并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初学走架最不易做到心静,所以要先通过站无极桩来锻炼这一功夫。初学拳的人大都容易紧张,故要求“体松”,精神、关节、肌肉处处放松,为日后练拳走架打好基础。 (2)要足与肩同宽。因“涌泉穴”在人足下,“肩井穴”在人肩头,站桩时足与肩宽,两“涌泉穴”和两“肩井穴”上下相冲,才能气机上升,运行于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则是打不出水的。

  通过无极桩的锻炼,求得心静神敛,气聚体松,然后再练拳架,自然就较容易了。

  2.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法要求同无极桩,周身轻灵,务求自然。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太极桩先练定势,再练动势。先按定势太极桩站好,如取左势,则左手左足在前、右手右足在后,成左虚右实步。两手从胸前下落回收,经右腰胯处再往前往上,复至胸前恢复原状,其往复路线如划一竖圈;同时,下肢坐腿松胯转腰,两腿由前虚后实,变为前弓后蹬。如此反复地划竖圈子,圈子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要左右交换地练习。这一桩功颇似过去北方人用辘轳(一种滑车)从井里打水的动作,用来练习松肩活肘、坐腿转腰和弓步前挤等易收显效,对日后走架稳固下盘、肩松腰活、上下协调等有很大裨益。

  3.前进步:体重完全置予左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图1);接着,身躯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翘,足踵向右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图2);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伴随重心前移,足掌缓缓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实,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右弓步(图3)。

  上势不停,左腿抽胯提膝,左足自然下垂移于右踝里侧,体重完全置于右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图4)。接着身躯微向左旋,左足掌上翘,足踵向左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足掌落平,全足踏实,左膝前弓,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左弓步(图5)。

  如此一步一步不断地往前行进,动作熟练后,还可随意左右转弯或转圈练习。

  两腿步距以能维持重心稳定(实腿膝和上体不动,虚脚能自由移动)为宜,不必太大;横距以本人两胯宽度为宜,不要前后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否则影响步伐。

  行进时,要保持一定水平,不可忽高忽低。待这一前进步法熟练后,可进一步提高要求。方法是当前进之步铲出,足踵快要着地时,后足用力蹬地,如篙撑船,将身躯水平式地再往前推进一步或半步,然后前足落地踏稳。这种前进步法,自然较前者要难,但熟练后,对增强腰腿功力、随时维持身体平衡好处很大,应多多练习。

  4.后退步:先站好无极桩,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于左腿,膝盖对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右腿向右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

  上势不停,左腿抽胯提膝,左足自然下垂,移于右踝里侧,体重完全置于右腿。接着左腿向左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至左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右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

  如此一步一步不断地后退,动作熟练后,也可随意左右斜撤。两腿步距和横距等要求同前进步。待这一后退步法熟练后,可进一步提高要求。方法是当后退之步足尖将要着地时,支撑腿用力蹬地,如用篙支岸开船,将身躯水平式地再往后推移一步或半步,然后后退之步再落地踏稳。

  以上前进、后退共是四种练法,应坚持多练、练好,有助于走架和推手。

  向前上步,抬腿要低,几乎是擦地而行,出脚劲点在足踵,落足则似踩物;退步略高,要含有“泚劲”,支撑腿要松柔,力量要落到足心涌泉,与地相吸,如同长在地上一般。

  5.踩步:先站好无极桩,胯根微收,双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图6);右手握拳,边外旋边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左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前下踩踏(图7),左膝略弯,重心置于左腿;身躯微微左旋,右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右胁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图8)。

  上势不停,右足微向里扣,右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左手握拳,边外旋边回收于腹前,再提起自右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右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右腿,左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左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向下踩踏,右膝略弯,重心置于右腿,身躯微向右旋(图9);左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左肋前,掌心向下,右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图10)。

  踩腿法既是桩步练习,又是用足掌(或足踵)趟踢对方膝盖(或迎面骨)、下踩脚面的技击招法。武派太极拳多化用于搬揽捶等拳势中,动作虽较复杂,仍须不间断地练习。久练之后,除周身能协调一致外,腰腿皆有坐劲,下盘稳固,有利于稳定重心,掌握平衡,化发始能从心所欲。

  平时练习踩腿法,宜慢不宜快,要上下相随,动作一致。

  以上步法适合青壮年练习,若中年或老年习者,可练习独立步,以增长腰腿功夫。

  6.独立步:初学者站立时,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气沉丹田,足心涌泉贴地。站立平稳,随着腰腿功夫的加强,可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支撑腿落胯屈膝逐渐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调换练习。熟练后,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稳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钟,悬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转划圈,练习弹踢、膝端上顶等动作。

  太极拳练拳打手要求其根在腿,如腰腿没有功夫,则步伐漂浮不稳,不能落地生根,功力不易提高。故中老年初习太极拳者通过本法练习,不仅可以较快地增长腿功,且有益于心脏、脑部之健康,于体用皆有裨益,不可因其形简而忽视。

  近人练拳,大都不愿练习基本功。有些拳师为了迎合这些心理,也就直接教练拳架,其实这是不好的。本固而枝荣,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把拳架练好的。练好基本功再练拳架,容易掌握走架中的各种要求,提高拳艺较快;不练基本功就练拳架,难度就要大得多。

武式太极拳相关文章:

1.當代武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翟维传

2.武式太极拳的概述

3.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

4.武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

5.武式太极拳的行拳与搏击

6.武式太极拳的武式歌诀

7.武式太极拳的拳式名称

11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