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弃拥“舍肘”修太极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王宗岳《太极拳谱》五篇拳论认为:太极拳修炼应“弃‘掤’舍‘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弃拥“舍肘”修太极。

  弃拥“舍肘”修太极一、先说“弃‘掤’”

  “掤”,臆造字;其意乃是臆想,由臆想又形成臆断。有拳论言“掤手两臂要圆撑”,“掤劲为八劲之首”,“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然而,在王宗岳《太极拳谱》五篇拳论中,掤却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含意相反,与“满身轻利顶头悬”相悖,与“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相违,与“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相离。依据上述,笔者认为,太极拳修炼应毫不吝惜地舍弃“掤”字,而以“拱”字代之。“拱”者,顺势借机,双臂轻松上举,在沾粘相随中借机拔动对方根基,此“太极拳论”中“仰之则弥高”是也。有关“拱”之玄机,笔者将撰文另议。

  弃拥“舍肘”修太极二、再说“舍‘肘’”

  太极拳“八法”文字中,唯“肘”字另类,乃是名词,是外家拳中常规的身体武器,因而武谚有云:“宁挨十手,不挨一肘”,肘之杀伤力可见一斑。因此,在擂台搏击(泰拳和自由搏击除外)运动中,肘法因极易伤人而被禁用。通过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五篇拳论,可以揣悟,“肘”不属于太极拳修炼范畴。在太极拳“八法”中,“肘法”应是“(扌周)法”。“(扌周)”,民间常用语,如“吃饭(扌周)碗儿”,“用一只手(扌周)碗儿”,“(扌周)锅儿”,“用两只手(扌周)锅儿”,“把锅儿(扌周)起来,(扌周)到一边去”。但“(扌周)”字常常被人们忽略。(“(扌周)”字,见《现代汉语词典》1773页。)在杨氏传承的“太极拳谱”手抄本中,“(扌周)”字以“肘”字加提手旁代之,这实在是古人的无奈之举。由于传统太极拳“八法”以“肘”代“(扌周)”,形成了长期的历史性误读,太极拳“(扌周)法”便与外家拳“肘法”混同混淆起来。在太极拳推手练功中,“(扌周)法”常用,而“肘法”禁用,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太极拳“(扌周)法”的应用,为顺势借机,(扌周)住对方局部,(扌周)动对方整体。推手练功中,常用的“(扌周)法”是(扌周)住对方肘部向上端托,使对方形体倾斜失衡陷入被动。因而,太极拳“(扌周)法”温文尔雅,安全易行,与太极推手练功中“益寿延年”宗旨吻合。至于在太极拳走架行功中,如何“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根据形体变化体现“(扌周)法”,在推手练功中,如何随势随机,顺势顺机,借势借机地巧用、妙用、广用“(扌周)法”,因限于篇幅,容另行再议。 “弃‘掤’舍‘肘’”,以“拱”代“掤”,改“肘”为“(扌周)”,因此,本文谨供王宗岳《太极拳论》研究者参悟,是对太极拳论的一番“另类解读”,谨作为一种体悟式解释与武术界同仁探讨。

  相关阅读:

  太极拳的内容简介

  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太极拳这种以体育运动作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这枝中华武术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太极拳发源地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

  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温县人民政府聘请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对陈家沟文化旅游区进行全面规划,按照传承、弘扬、养生、功夫、产业五大功能区设计,建设包括太极拳展示基地、教育培训基地、休闲度假基地、文化产品基地、研究传播基地在内的陈家沟世界太极拳文化中心,开展对太极拳全方位多层次的挖掘、整理、推广,描绘出了陈家沟世界太极拳文化圣地的美好蓝图。河南省文投集团等单位已经入驻,开始建设美丽陈家沟。

5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