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的中国文化内涵有哪些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太极拳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旧时,武术界人士大都文化水平不高,独有太极拳习者例外。清直隶广平府儒生武禹襄(1812-1880)和长兄武澄清(1800-1884,咸丰壬子科进士),仲兄武汝清 (1803-1887)道光庚子科进士、长甥李亦畲 (1832-1892,秀才),次甥李启轩(1835-1899,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先后参与太极拳的研习。在科举时代一个家族中有两名进士、两名秀才、一名举人研习太极拳艺,实属罕见,开文人研习武技之先河。他们研习太极拳不是赖以养生糊口,牟名求利,而是把太极拳当作一门学术从诸多方面予以探索求真,故而均有著述。由于文化人的参与,很自然地把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伦理道德 融入太极拳艺之中。他们引文人武,以雅化俗,太极拳遂由技艺型转化为学术和技艺型,提高了太极拳的社会地位,此后研习者不再是赳赳武夫和走江湖的“把式匠”,更多的是儒雅渊博之士,对太极拳普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第一:太极拳和拳势的命名典雅隽永

  过去民间武术的名称不外:1、以古人或传说中的人物姓氏为名,如太祖拳、燕青拳、醉刘唐等。2、以神佛命名,如罗汉拳、二郎拳、八仙拳等。3、以地名命名,如关西拳、少林拳、峨眉拳等。4、以动植物命名,如龙、 虎、蛇、猴拳、梅花拳等。5、以技艺特点命名,如地躺拳、六家势、十八滚拳等。

  太极拳初名十三势,由于武禹襄等文人的参与,约于1845年前后杨禄禅经武汝清引荐到北京教拳时始定名“太极拳”。这一典雅脱俗含有浓郁文化韵味的名字,伴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发展,逐渐为人熟知。

  “太极”一词源于《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于《易》经过孔子传述,后世儒家遂 以《易》为六经之首,奉为大典。武禹襄等人不仅将十三势易名“太极拳”,使之富有浓 郁的文化色彩,同时还对部分拳势名称也做了修润,诗情画意融入其中,运用艺术形象,增加感染力度。如猛虎素以“三绝”著 称:收纵以扑、转侧以掀、绞尾似鞭,窜山跳 涧,神速威猛。太极拳势名称则有“抱虎推 山”(不是“抱虎归山”)、“披身伏虎”、“弯弓 射虎”,均以猛虎为制服对象,以示太极拳 柔能克刚,弱可胜强之主旨,而且比喻慰贴,形象生动,富有美妙的文化神韵。如提 到“弯弓射虎”,读者就会想到南宋著名诗 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名句:“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飞将军”李广盘马 弯弓俯身射虎的英勇雄姿。通过艺术形象的渲染,烘托太极拳势的威力,这是富有文化修养人士参与太极拳研习的一大成果。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第二:太极拳的理论是古典文化的集成融合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首推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而王氏拳论的基本思想源于宋儒周敦颐(1017-1073)。周氏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四十篇。他与邵雍 (1011-1077)、张载(1020-1077)、程颢 (1030-1085 )、程颐(1033-1107)和稍后的朱熹(1130-1200)等学者弘扬了《易经》中 的阴阳学说,吸取了佛道两家练气体验,使 “贵柔持静”思想得以发展,为王宗岳的拳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王氏以儒家中庸学说为体,阴阳学说为用,引经据典,阐述拳法奥秘。文中引用《论语》4处,《大学》2处, 《周子全书》1处,《淮南子》、《后汉书》、《战国策》、《庄子》、清康熙帝、乾隆帝写的《序文》各1处,《书经·大禹谟》、《礼记·经解》、 陶渊明《桃花源记》各1处,融古典文化为一体,说明深透,伦次不差,散偶兼备,文采斐然,成语典故运用准确,即使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不逊于文坛大家之作。

  我在1976年8月21日因雨辍耕(当时我在农村劳动),为王宗岳、武禹襄等先贤太极拳理论作注,曾“口占”二绝,其一为:

  “千古才人非一家,班马李杜竞相夸。莫把拳论等闲看,百花园中一劲花。”(详见 拙作《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评》,载《吴文翰武 术文存》91页-97页)。

  武禹襄先生在继承王宗岳拳论心法之余,积极吸取古代军事家、养生家的经典, 运用于太极拳之中。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1528-1578)曾说:练武之时“莫贵于心静 也。”吴殳(1611-1692〉在《手臂录》中强调 “用技易,治心难,手足运用,莫不由心。”故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要解》中说练拳要“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其传人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把“心静”列为第一,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军事家俞大猷(1503-1580)的技击观点如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待动,后人发先人至;腰力为上,手力次之;刚在他人前,柔乘他人后,等等。武禹襄在《太极拳解》等文中总结出的练功方法对身、心、气、神的主次关系和具体要求都有交代,如“务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只有“舍己从人”,才能 “引进落空”、“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既借鉴了俞氏经验,又结合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练功技法,不仅为后世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也为其他武术家所引用。

  太极拳历经诸多大家的实践指引,要求以心驭神,以神驭形,用意蓄神养气成为修炼太极拳的要点。后世众多大家之作,因能将古典文化融人其中,如从文学角度评价也可圈可点,朗朗上口,成为“太极文化” 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第三:太极拳的传承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我国素以礼仪名世,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一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以修身为中心,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中庸》一书阐述的思想源于孔子的“过犹不及"、“中立而不倚”。受这一思想影响的太极拳其运行之法是无过不及,其正心之道为戒躁用静,立身求中正安舒八面支撑,拳势质朴,老少咸宜;内则谦和守中’心静神怡,外则轻灵圆活,姿态优雅;拳风自然,动不外露;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则一线贯串;无凸凹,无缺陷,无断续,颐养其浩然正气;此皆古人正心修身、崇尚实用思想在拳论拳法中的生动体现。

  经世致用是儒家学说的一贯思想,既讲“内圣"(个人的品德修养),也讲“外王” (研求治国经世之术),武禹襄等前贤继承了这一传统。新城王树楠在《武禹襄墓表》中写到:武氏“以才干志行为当时大人所器重”,然而,“深自逊辟……以泽其功,而养其亲……广平人称孝友……必举永年武氏”。旧时因出天花致死者甚多,尤以小儿为甚。李亦畲与弟曾纶义务为小儿种痘,先后二十余年治愈小儿万余人。武、李甥舅的作为体现了儒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就是“内圣、外王”的风范。

  儒家的“夷夏之防”和“春秋大义”在激 发民族气节,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统一大业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各阶层人士共同遵守的警世名言。1932年永年李福荫等先生集资开办“太极酱园”。武禹襄之孙武莱绪(晚清秀才,书画家)书写两首唐诗悬于酱园门庭。一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时日寇人侵在即,书此二诗提示练太极拳者应有抗敌御侮,保家卫国,征战沙场,以身报国的无畏精神。抗战开始后,以武派太极拳做为教学内容的永年省立十三中学的广大师生中有不少人投笔从戎,驰骋沙场, 杀敌报国,成为我党我军的优秀干部。

  山西省王新午先生(1891-1964〕师从许禹生等太极拳家,曾创立山西国术促进会。抗战开始后以保家卫国为主旨,联合晋武技健儿千余人抗日救亡,卓有功绩。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太极拳练习的要领

太极拳的中国文化内涵有哪些

太极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太极拳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旧时,武术界人士大都文化水平不高,独有太极拳习者例外。清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王宗岳

  • 练习太极拳有没有捷径
    练习太极拳有没有捷径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健身和以柔克刚的实战功效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

  • 杨式太极拳练习初探
    杨式太极拳练习初探

    杨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历经了180年的变迁,她的凌厉的技击本质、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美妙的修身养性效果经久不衰。下面是学习啦小

  • 精妙的太极拳技法
    精妙的太极拳技法

    太极拳从本质上讲是武术,是一种技击法,所以说太极拳既是养生术,又是杀人术一点也不错,不过是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地方而已。太极拳,追求的是变

5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