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浅议太极拳之“难”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学个太极拳套路,比划比划容易,学习真正的太极拳功夫,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浅议太极拳之“难”。欢迎阅读!

  浅议太极拳之“难”

  这第一难,就难在“要换得了头脑”。

  “换脑子”就是“转换头脑意识”。很多真正练出太极功夫的前辈把太极功夫的修炼称之为“头脑功夫”“心性功夫”。太极拳总是强调“练意不练力”,这使多少习练太极拳者茫然费解。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意”怎么练?“意”能产生“功夫”的效果吗?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方方面面,这个“意”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效果。同样一件事儿,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有人做对了,有人做错了;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在思维上对这件事情的定位、分析、理解、把握上的差异。你怎么想的,你就会怎么干,如果想都想错了,怎么可能做对呢?所以我们经常说:“意识决定行为,脑袋决定屁股。”

  太极拳修炼最重要的“练意”过程,实质就是“转变思维层面”“转换认识观念”“澄清思维概念”的过程,从而首先达到“想对不想错”的结果。想对了,才是“干得对”的基础,否则,太极拳理论中诸多的概念和论述,用我们现有的思维和概念,是根本无法理解和想通的。如太极拳讲“动中求静,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如果在我们现代运动学和物理学的角度上,动就不一定是静,而静也一定不可能是动。而太极拳中“动静”概念的真正含义,来源于对传统文化中“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真正理解。这个“动静”和我们现代意识的“动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档电视节目,在讲太极拳的“守中用中”,认为“中”就是我身体的中线,是我的中间位置。守中,就是我要护住我的这个“中线位置”不被对方击中。用中,就是要用我的“中线位置”对准对方的“中线位置”进行还击。说来说去,还是用我们固有的、现代的概念在理解和解释太极拳的“中”,看似很有道理。如果是这样,那么其他的拳术就不守这个“中”了吗?谁会把那个“中线”露出来,让你进攻呀!拳击不是“守”得更严实吗?怎么就成了你太极拳独有的特点了呢?真正的太极拳“中”的概念,来自于《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但这段话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真正理解和弄清了我们传统文化中所阐述的这个“中”的概念,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太极拳的“中”说的到底是什么,才会发现这个“中”与之前所说的那个“中”是多么的大相径庭,才能真正去练习太极拳的“守中用中”,才能知道这是太极拳独有的东西,和身体的“中线”“重心线”等没什么关系。所以,不实现“头脑意识观念”的转换,用现代的意识观念去理解“牵动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更会感觉是天方夜谭了,《太极拳论》对太极功夫的描述也只能是玄虚的空中楼阁了。

  然而,“转换头脑意识”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最大的“难”事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文化思想5传统文化思想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解读,在许多观念和语言概念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而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传承的缺失,已经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语言文字、思想概念无从理解。而今,翻开《道德经》《中庸》《周易》《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宛若天书了。而留传至今的诸多太极拳理论,其文字内涵恰恰是与这些传统文化环环相扣,一脉相通的,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为做基础,用现代观念解读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就会产生诸多“谬之千里”的结果。在错误概念的指导下,终将导致错误的行为,太极拳习练中的问题和迷茫也就不断出现了。因此,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所以,太极拳也叫“文化拳”。但让在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去转变一下已经固有了的思维模式,去对接、理解一些前人的意识概念,的确是一件较难的事情。

看了“浅议太极拳之“难””文章的人还看了:

1.练习太极拳之难

2.论太极功夫

3.太极拳十大要论

4.论太极拳之以内养外

5.太极拳的特点之阴阳论

6.太极拳论之王宗岳版

7.太极拳理论研究

8.太极拳缠丝精论

9.论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10.太极拳论的版本

55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