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演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欢迎阅读!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健候走中架,少候走小架,澄甫走大架——传统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之说,由来已久。然而,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的大中小三种拳架,何架在先,何架在后;三种架别有何区别与联系;大架缘何能普及、流行于海内外,中小架却鲜被人知,以及当前国内杨氏小架传人所练拳架差异、各具特色的原因…一直为太极拳爱好者所困惑。近两年来,海内外诸同好曾与笔者就上述话题进行过砌磋、探讨…笔者鲁钝,愿将个人对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述说如下,以祈方家批评、指正。

  1934年,郑曼青执笔为其师杨澄甫撰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言,“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这段话使读者误以为杨澄甫年幼时曾见过其祖父杨露禅,“稍长”又学拳于伯父杨班候。露禅生于1799年,七十三岁(1872年)过世,死后十一年(1883年)幼孙杨澄甫才出生,怎可能“见先大父露禅公”?有拳家为《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上说圆埸,撰文“疑露禅祖师卒年不确云云”,此言亦误!杨露禅那个时代的人,73岁已是高寿,进而言之,就算杨露禅能多活十一年寿84岁,也不可能让刚刚落生的幼孙去练“揽雀尾”。再者言,班候1892年55岁过世时,杨澄甫方9岁,能受拳脚启蒙训练,难晓太极阴阳哲理。因此,杨澄甫幼时不可能见过或受教于其祖,(9岁)也不可能得拳技于其伯父,其拳技只能得自其父、其兄。杨澄甫小其父杨健候44岁,小其长兄杨少候21岁,武术界惯例,拳师年老一般由长子或大弟子代为传艺,因此杨澄甫的拳技得自其父杨健候,更多得自其长兄杨少候,应为不争事实。

  吾师张虎臣(1898—1979)先生,民国八年(1919年)至十九年(1930年)在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行健会、北平国术馆学拳技于太极拳大家杨少候、杨澄甫、许禹生。据吾师言,民国初期杨澄甫在许禹生创办的北平体育讲习所、行健会任教时,出于教学的需要,对家传太极拳套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删节了拳势中的弹抖、震足,飞腿、挂树以及圈中有圈、圈圈相套相扣、螺旋折叠的刚猛、高难、复杂动作,以圆形弧线取代式式必圈、多圈、“乱”圈,以松柔沉稳、舒缓开展的拳势取代震足、飞腿、弹抖等刚烈发劲,从而使拳架变得沉稳舒展、松悦自然、身法中正、行云流水、柔和缓慢,呼吸与动作配合而深、匀、细、长,故老少咸宜,人皆可练、爱练…这在客观上顺应了武术发展潮流,推动了杨氏太极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转轨,为杨氏拳的推广与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人鉴于改造后的拳架套路和学于其父、其兄拳势形式上的差别,称之谓杨式太极拳大架。

  澄甫宗师对太极拳的革新是持续的、不间断的,这从他不同时期的拳照差异得到证实(笔者按:杨澄甫1919年36岁所摄拳照刊于1929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杨澄甫1929年46岁在抗州所摄拳照刊于1931年、1934年自著《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更从他不同时期所教弟子的拳姿不同而得到证实。有四世门人生前曾问澄甫宗师:“师所练太极拳,何以越来越慢,姿势亦有修正?”澄甫宗师笑曰:“太极拳术博大精深,学练、体用,皆无止境,拳姿每修正一次,拳速每放慢一回,对拳理的感知就加深一层,其妙无穷”;澄甫宗师自已也曾说过“翻阅十数年前之拳架,又复不及近日。于此见斯术之无止境也”(引自杨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1936年53岁的杨澄甫先生病逝,今人将其逝前所练拳势,称作杨式太极拳“定型架”;将其1929年46岁时在抗州所摄拳照,称作杨式太极拳“定型拳照”。笔者想,倘若澄甫师70、80岁才逝,所谓的“定型架”则不一定是现在我们称之谓“定型架”的那种模样了。道理很简单:艺无止境,一层梯阶一层天,拳越练味越浓淳,越练劲越老道…世上没有绝对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太极拳也不会例外。

  笔者根器浅陋,上世纪50年代学太极拳时未闻杨拳有大、中、小架之说,1964年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发表后始知“杨露禅原练陈氏旧架、老架,到京师教拳,为了适应保健需要,逐渐改编了拳套动作,其子健候修改为中架,其孙澄甫又一再修订定型为大架(详见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第12、20页)”,以至人为命名的大架、小架、中架,老架、旧架、新架…种种架别云遮雾掩,难辨庐山真貌。吾师张虎臣先生言,他从少候学拳,从未听少候师说过他教的拳是小架太极拳;他亦从澄甫学拳,也从未听澄甫师说过他教的拳是大架太极拳。师尊言唤我“梦醒”,方知杨澄甫大架问世前杨拳并无大中小架人为之分,只有练架、用架功用之说。练架即慢架、功力架,用架即快架、技击架,所谓慢练快用、文练武用也。

  杨氏拳鼻祖露禅拳势,今人已无从知晓。《永年太极拳志》载:永年人杨露禅拳技学于陈家沟陈长兴,返乡后,示诸同好,传给乡人,人们观其行拳绵软不刚,与人交手,沾粘不脱,故形象呼之为“绵拳”、“粘拳”;清(同治)帝师翁同和观露禅与人比武,见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赠对联“手捧太极震环宇,身怀绝技压群英”——仅有的资料表明:杨露禅的太极拳是练圆的拳,是练贵在进身沾连粘随的拳,其特点是练时绵柔圆润,呼吸自能深匀细长,用时轻捷神速,贵在近身沾粘,善用圆的技巧制人,因而能“震环宇”、“压群英”,是一项极具特色、又极具杀伤力的优秀搏击拳种。文献资料中没有“杨露禅所练什么(大中小、老旧新)架别”的记载,但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露禅拳技有练架、用架之别,练架“绵软不刚”空松圆和、缠绵不断,用架则“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由此推论,杨露禅的拳术应该是一种典型的慢练快用、文练武用技术。

  露禅传拳技于三子凤候、班候、健候,“期望深督责严”,以至亲子无法忍耐,故有“班候逃匿、健候寻死”轶闻…长子凤候早卒,次子班候生性刚暴,三子健候性情温和。性格决定爱好,故班候偏爱用架,健候嗜好练架。

  班候拳技得自其父杨露禅,更得自永年广府同里武禹襄。

  武禹襄,永年望族,文武兼修,先练洪拳,拳技精湛。道光13年(1883年)始同杨露禅学习得自陈长兴的“绵拳”、“粘拳”,“得以了解露禅拳技概要”。咸丰2年(1852)探亲河南舞阳得王宗岳拳谱,绕道温县赵堡镇访陈清平,与其“研究(拳术)月余,始得奥妙”。返里后,以王宗岳拳论为指导,专心钻研拳技,将陈长兴—杨露禅拳、陈清平拳、洪拳等多种拳术融会贯通,创新自成一家,成为武氏太极拳奠基人。

  露禅命班候从武禹襄读书…禹襄观察班候“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于是,露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候技亦多得之禹襄。班候将露禅、禹襄技艺合二为一,遂成著名的班候拳架。班候膝下无子(笔者按:杨兆鹏为班候遗腹子,拳技学于堂兄杨澄甫),其侄杨少候(健候长子,名兆熊,字梦祥,号少候)性情与之相仿受其深爱,尽得其传。

  少候少时得其祖露禅亲教,又融其伯、其父拳技于一身,遂成少候架。少候架集杨、武氏拳技之大成,其势轻灵奇巧,圈小劲坚,以腰为轴、开合相生,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转换神速…与其三弟澄甫改革后的拳架风格相径庭,尝言“习长手者,如钟之长针,走大圈;习短手者,则为针之轴,无圈之形式,而有圈之妙用”,故后人称其所练为杨氏太极拳小架,以示区别。

  健候拳技得其父露禅亲传,亦受其兄班候影响,性情所致,始终嗜好父传练架,与其子少候(小)架、澄甫(大)架相比,显得不偏不倚而守中庸之道,故后人称之为杨氏太极拳中架。

  以上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三种架别的来由。故拳界在谈论杨氏祖传太极拳技时,有“露禅闯天下,班候打天下,健候养天下”之说;在谈论健候、少候、澄甫父子拳艺特点时,多有“少候走小架,健候走中架,澄甫走大架”,“大架开展,小架紧凑,中架守中”,“小架偏于技击,中架偏于功力,大架偏于普及”,“小架难练,中架次之,大架易学”的评述。

  杨氏太极拳拳谱介绍

  一、太极拳大架

  预备势、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十字手、抱虎归山、揽雀尾、单鞭、肘底看捶、左倒撵猴、转身左按、转身右按、右倒撵猴、转身右按、转身左按、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童子抱球、海底针、扇通背、转身撇身捶、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践步栽捶、翻身二起、左打虎势、右打虎势、右蹬脚、右双峰贯耳、左双峰贯耳、转身右按、上步左按、转身右蹬脚、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十字手、抱虎归山、揽雀尾、斜单鞭、左右野马分鬃、揽雀尾、单鞭、玉女穿梭、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左右金鸡独立、左倒撵猴、转身左按、转身右按、右倒撵猴、转身右按、转身左按、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转身白蛇吐信、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带穿掌、单摆莲、进步指裆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跨虎蹬山、转身摆莲、弯弓射虎、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十字手、合太极。

  二、太极拳中架

  搂膝拗步  预备势、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十字手、抱虎归山、揽雀尾、单鞭、肘底看捶、左右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童子抱球、海底针、扇通背、转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左蹬脚、践步栽捶、翻身二起、左打虎势、右打虎势、右蹬脚、双峰贯耳、右蹬脚、转身右蹬脚、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十字手、抱虎归山、揽雀尾、斜单鞭、左右野马分鬃、揽雀尾、单鞭、玉女穿梭、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左右金鸡独立、左右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转身白蛇吐信、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带穿掌、单摆莲、进步指裆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十字手、合太极。

  三、太极拳小架

  预备势、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搂膝拗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揽雀尾、单鞭、肘底看捶、左倒撵猴、左开合、右倒撵猴、右开合、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青龙出水、转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左开合、揽雀尾、单鞭、右云手、右双开合、左云手、左双开合、右云手、右双开合、左云手、左双开合、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践步栽捶、翻身二起、左右打虎、右蹬脚、右双开合、左蹬脚、左双开合、转身下势、右双开合、左蹬脚、左双开合、左蹬脚、左开合、双峰贯耳、左蹬脚、左开合、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揽雀尾、斜单鞭、右野马分鬃、右双开合、左野马分鬃、左双开合、右野马分鬃、右双向开合、左玉女穿梭、左双开合、右玉女穿梭、右双开合、左玉女穿梭、左双开合、右玉女穿梭、右双向开合、揽雀尾、单鞭、小云手、单鞭、下势、左金鸡独立、右双开合、右金鸡独立、左双开合、左倒撵猴、左开合、右倒撵猴、右开合、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青龙出水、翻身撇身捶、左开合、揽雀尾、单鞭、右云手、右双开合、左云手、左双开合、右云手、右双开合、左云手、左双开合、右云手、右双开合、左云手、左双开合、单鞭、高探马带穿掌、转身下势、右双开合、单摆莲、进步指裆捶、左开合、揽雀尾、单鞭、下势、左开合、上步七星、退步跨虎、右蹬脚、右双开合、左蹬脚、左双开合、转身下势、右双开合、弯弓射虎、左蹬脚、左双开合、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披身合太极。

看了“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文章的人还看了:

1.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2.杨氏太极拳四十八式拳谱

3.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4.杨氏太极拳架的学练阶段

5.杨氏太极拳二十四式拳谱

90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