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

春季学期高二级期中考试题目

时间: 诗盈0 分享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有多的知识是我们无意中学习到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看看高二历史,就过来参考哦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考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B两项都是D项的组成部分,这两项不全面,所以排除AB两项。C项为错误项,秦始皇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深远的是他创立的政治制度,并不是秦朝的统治政策,秦亡于暴政,所以他的统治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消极的多。

  2.有人说克伦威尔是一位“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其主要依据是

  A.率“新模范军”打败王军 B.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C.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D.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C

  【解析】考点:克伦威尔。“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主要是强调克伦威尔专制独裁的一面,其主要依据就是他出任护国主,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3.克伦威尔在其“护国主”任上曾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

  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上述言论说明了克伦威尔①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实际操纵了立法权

  和行政权③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④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考点:克伦威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克伦威尔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操纵了立法权、行政权,是独裁者,但他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①错误。

  4.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答案】C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作的人要进行奖励,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

  5.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燔诗书而明法令”

  【答案】B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透材料,然后结合商鞅变法中的措施“奖励耕战,轻罪重刑”的影响来选择,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故此题应选B项

  6.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右图本质的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答案】D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是秦国商鞅变法中破坏井田制、摧毁奴隶制经济基础、奠定封建经济基础的最有效措施。

  7.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答案】D

  【解析】考点:孝文帝改革。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

  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选B。

  9.《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的“这一制度” 指的是

  A.井田制 B. 均田制

  C.三长制 D. 租调制

  【答案】B

  【解析】考点:均田制。结合题干材料实施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

  10.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评述正确的是

  ①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④都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有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如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孝文帝改革通过迁都和废除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二者都遭到旧贵族的反对,故选D。

  11.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答案】B

  【解析】考点:王安石变法。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但是不改革也不合适,所以要想改革且不出现财政危机的办法,只有精兵简政,故选 B

  12.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处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关键在于准确的提炼材料直接体现的信息,并不是考查收支状况的原因,所以排除BCD。从对比表中只能反映北宋出入不敷出,财政危机。故选A。

  13.“惠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如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理财和军事措施 ②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③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④王安石变法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点:王安石变法。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在赞扬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涉及到的理财和军事方面的评价,因此①②正确,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作者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局限性的认识,④项本身说法错误。

  14.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答案】B?

  考点:辛亥革命。题意较为明确,各省之间不相联络,各自为战,“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所以,要想使革命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15.新、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

  A.是否反对民族压迫 B.是否反对封建统治

  C.是否反对军阀统治 D.是否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考点:新旧三民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是新、旧三民主义都具有的内容。反对军阀统治,也就是反对封建统治。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新增加了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16.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B.争取印度的自治

  C.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 D.提高印度民族自尊心

  【答案】B

  【解析】考点:甘地的思想。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

  17.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

  【答案】C

  【解析】考点:甘地。从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开始,印度人民就展开了反抗,因此可将A项排除。B项是针对英国而不是针对印度而言的,因此也可以排除。单靠非暴力的抵抗,是无法实现彻底独立的,因此D项的叙述也是错误的。

  18.下列有关于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评价正确的是

  ①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②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了人民团结 ③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④束缚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非暴力不合作的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A.

  1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主要表现在

  A.资源被掠夺 B.人民被欺压 C.领土被肢解 D.君主被废弃

  【答案】C

  【解析】考点:凯末尔革命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被迫与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土耳其的领土被协约国所瓜分。

  20.与亚非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凯末尔革命成功的突出特点是

  A.发动民众广泛参与 B.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C.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 D.赢得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答案】B

  【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基础知识。凯末尔是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他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可知其有明确的反帝反封的立场,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其他国家的斗争存在妥协。所以选择B.

  21.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型题目。其中不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B.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C.孝文帝——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D.王安石变法——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D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并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北宋后来的史实不符合,所以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选择D项。

  、22.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答案】B

  【解析】考点: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材料反映的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资本主义新教的色彩,与加尔文的思想相近,所以排除A项。人文主义思想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所以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故答案选择B项。

  23.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

  B.阿里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进程

  C.阿里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阿里通过改革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答案】D

  【解析】考点:阿里改革的影响。阿里改革只是在经济上的局部改革并没有改变当时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势力的一种自强的改革,所以D项错误,与阿里改革的史实不符合,故答案选择D项。

  24.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答案】A

  【解析】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点。B项与两国史实发展的不符合,两国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进行的改革,所以优先进行的应该是政治改革。C项是错误项,通过改革,日俄两国虽然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却并没有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故答案选择A项。

  25.1861年,一位俄国人说:“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以下观点最能充分佐证该说法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农民仍然很穷困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农奴脱离村社管理

  【答案】C

  【解析】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主要论述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与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体现了改革的局限性,C农民获取份地的同时要支付大量赎金,这是人民所不希望的,因而C最符合题意。

  26.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答案】D

  【解析】考点:从题干可知,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使日本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因此“ 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不断对外扩张,结果在二战中战败投降。解题技巧上,可用语文阅读技巧,把握材料核心观点,注意“但”字。

  27.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侍……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广大农民 B.中下级武士

  C.新兴地主 D.高利贷者

  【答案】B

  【解析】考点:明治维新。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草莽志士”可理解为身份等级低的人、 领导发 动 起义的阶层,综合以上信息,选 B。

  28.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答案】C

  【解析】考点:明治维新。日本倒幕派推翻了旧的幕府统治后,建立新的天皇政权,新政权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但中国维新派实力较小,顽固派实力强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

  29.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这就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答案】D

  【解析】考点:维新变法。要理解维新思想的核心是变法图强,因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强调变法

  30.下列历史人物的改革没有使本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答案】B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封建社会,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分)

  【答案】

  (1)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2)不同:察举制:考试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2分)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2分)

  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2分)

  (3)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4分)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任答两点即可;2分)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材料一反映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中的“汉举贤良,….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表明汉代的选官标准是德行。材料二反映的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材料三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即是科举制,这种选官制度是以才能为标准,以考试方式来选官。(2)有关于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的问题,需要从两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选官方式来分析。有关于两者的关系的问题可以依据二者的相似点来分析。科举制是以考试的方式来决定人才的素质的高低,察举制是以考官的意愿来决定人的才能的高低,所以科举制应该是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有关于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的问题,需要从隋朝创立科举制时的社会背景。材料中的“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即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使国家的统治者“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改变选官制度。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 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一一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

  化因素”的主要表现。(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对现代化发展有何不同影响?(4分)

  【答案】(1)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分)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2分)

  (2)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1分)

  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1分)

  (3)日本是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只是在思想观念、社会习俗、教育方面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程度与日本相差很远。(4分)

  【解析】考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1)有关于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内容及戊戌变法的史实来分析。材料中的“‘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 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即是答题点,其中包含着的创新即可以依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的特点对比分析即可。有关于有哪些保留的问题,可以依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来分析归纳。(2)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的相关内容。材料中的“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即是本题的答题点,依据这些内容来分析整理归纳出答案即可。(3)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与日本在近代改革影响的不同点,注意答案要求的是对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方面来归纳整理。这个问题解决的突破点是两国改革的最终的结果的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而中国的是失败,所以这两次改革对于两国现代化的推动力不相同。日本的使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并没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只是在思想政治上起到了启蒙作用。

  3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地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

  (1) 马克思为何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分)

  (2)为什么说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6分)

  (4)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6分)

  【答案】(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必然;他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3分)

  (2)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帮助各国工人党,并推动成立第二国际;同时,他还在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分)

  【解析】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实践。(1)解决此问题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来分析归纳整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表是1848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而马克思主义却是要反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这种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必然,同时马克思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所以他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2)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主要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来对比分析。他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是马克思主义的撰写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执行者。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帮助各国工人党,并推动成立第二国际;同时,他还在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本题为主观题,答案可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其积极作用来分析整理,同时也要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来分析归纳。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是关注人类命运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学习马克思的实践精神、理论探索精神。(4)本题解决的突破口应该是从每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国家具体情况来分析整理。列宁在俄国革命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为其他落后国家与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都有贡献,邓小平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 受 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农业经济在卜辞中地位重 要

  2、春秋时代的车战 ,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更是少数。到战国时期,七雄中一半已各有“带甲百万”以上,征战以占夺土地、残杀敌人为常例。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A.战国时期各国矛盾更为尖锐、战争频繁

  B.战国时期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甲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乙学派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据此,下列主张属于甲学派的是( )

  A.“世易则时移,时移则备变。”

  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肎’”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人经常写错别字

  C.纸的应用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D.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 开始走向结合

  5、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政府“不抑兼并” B.生产力的发展

  C.国家的赋税制度 D.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6、曾有人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吟诗曰:“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这说明程颐( )

  A.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B.荒淫无度

  C.对鬼神存敬畏心理 D.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7、明代任用高级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称“廷推”。明孝宗曾任命徐恪为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明朝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 B.明朝皇帝丧失了对官员的任免权

  C.徐恪淡泊名利,无意为官 D.明朝政治制度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8、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赋役征银所致 D.封建剥削沉重

  9、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10、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A.近代民族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B.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缺乏理性精神

  11、“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否定君主制 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2、《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

  A.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B.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D.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13、1928年5月10日《大公报》刊登了明星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结合时代背景,对以上文字认识正确的有( )

  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②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人饮食的变化

  ③时值民族工业的春天,中国企业以广告的形式扩大销路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4、土地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承认由农民组织的农会代替劣绅所包办的农会,并设置了一些研究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机构,还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以复兴农村。由此不能说明的是( )

  A.国民政府开始为对抗日本侵略做准备

  B.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相抗衡

  C.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发生了转变

  D.国民政府贯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15、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发回美国的报告提到,“就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而言,共产党人是愿意合作的。但是一味支持中央政府和蒋介石,而把共产党人排除在外,将会促进不统一,而且后果将会是悲惨的”。从这则材料可以得出( )

  A.美国已经放弃了支持国民政府的政策 B.美国决定支持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

  C.美国已经部分预见到战后中国的政局 D.美国决定帮助国民党夺取政权

  16、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17、1964年1月,中法两国正式建交,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被形容为“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下列有关中法建交背景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中美、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B.中、法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西欧走向联合,欧共体成立 D.美国在西方联盟中实行霸权统治

  18、下图为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包括( )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②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相近之处,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中国“日勤三省,夜惕四知”一词最为接近的是( )

  A.“美德即知识” B.“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认识你自己”

  2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决定性的转折点”。 “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

  A.王权结束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21、美国总统一般称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对材料理解最佳的是( )

  A.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 衡 B.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制约

  C.总统权力较大 D.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22、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

  A.美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受到冲击 B.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C.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D.斯科普斯言论造成了美国宗教信仰的缺失

  23、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

  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格尔尼卡》

  C. 《日出•印象》 D.《自由引导人民》

  24、马克思、恩格斯评价某理论时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进步性体现在( )

  A.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

  2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最能表明( )

  A.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B.美国试图坚持霸权政策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1952年底)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关于战争的文章非常多,如《冀中的地道斗争》、《抗美援朝》、《乌龙山剿匪记》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 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钢铁产量的突破,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 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 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均选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分析该时期所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8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3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中得到的启示。(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天下观念是古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重要视角……鸦片战争后西方世界的突兀出现对中国优势地位形成了挑战……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人们对西方了解日益增多,“春秋战国说”开始取代“中国中心观”成为国人认识世界的有效话语通道……如王韬认为西方各国“几有与中国鼎立之势,而有似春秋战国时之列国”。彭玉麟指出:“当今日之时势,强邻日逼,俨然成战国之局,虽孔孟复生,亦不能不因时而变矣。”中国人向有以史鉴今的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争雄世界的形势,自然使得中国人想到了春秋战国。王尔敏解释道:“将19世纪世界和春秋战国比较,乃反映一种新的国际意识,自然地放下中国中心观念,以古史的镜子,重新思考中国所面对的新世界。……从这种历史比较,以至于古代邦交经验的参考引用,却正是由中国中心的国际观念转变为对等国际观念的一个天然的有效通道。”……甲午战争、庚子一役将中国仅存的一丝文化优越感冲刷殆尽,人们彻底从“中国中心观”中醒来,试图用西方政治学说认识世界。

  ——任云仙《晚清中国国际秩序观念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材料中提到的“春秋战国说”开始取代“中国中心观”。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概括文官制度改革后英国官员选用的特点,并分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9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25 DDCCB ADCDA DBACC DCBDD DABBD

  26、(1)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巩固政权的斗争。(2分,任答一点即可)

  经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2分,任答一点即可)

  外交: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2分)

  (2)特点:取消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事政治方面的文章比较多;乡土教材的比重大;报道经济建设成就;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吃苦精神的教育。(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背景: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开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上山下乡运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3)增加经济类型的文学作品;爱情题材进入语文教材;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注重科学,关注自然;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3分,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

  (4)启示:教材(语文课本)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从教材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从教材中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教材的编写应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答两点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27、背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西文化的交流;洋务运动的开展。(2分)

  观点: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开始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天下中心的地位,甚至沦为了列强瓜分的对象。(4分)

  评价:该学说继承了以史鉴今的文化传统;虽然还残留部分的中国中心倾向;但挑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表明了中国人对世界局势认识的加深。(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8、(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基础逐渐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原有文官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3分)

  作用: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6分)

  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分封制的目的是扩张疆土 B.诸侯国领地不能随意扩张

  C.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2、许倬云据《汉书•古今人表》统计: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新人”(即非世袭贵族出身的人),分别占当时总人数的32%和60%,如齐相邹忌、秦相范睢、楚令尹吴起等皆属其中。这表明当时(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察举制冲击了世卿世禄制

  C.社会结构日益活化 D.政治权力和经济势力分离

  3、有学者写道:“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 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 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材料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魏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新唐书》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 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这里的“大夫”“中丞”属于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

  A.中书省 B.御史台 C.尚书省 D.通判

  5、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

  正确的是( )

  A.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三的原因

  C.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D.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二的根本原因

  6、公元前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法案,规定全体

  公民都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其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保护全体公民

  C.限制贵族特权 D.取消等级界限

  7、高一涵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写道:“他这种调剂均平的用意很可钦佩,可惜他的建议仍

  然脱不掉以富人为政治中心的弊端,结果贵族的权力仍然大盛,不久又生出阶级的战争。”与

  作者评述相关的改革内容是( )

  A.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B.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C.根据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D.实行“陶片放逐法”

  8、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即使所有雅典公民都像苏格拉底那样睿智,其公民大会仍然会是暴民的统治。”据此可知,麦迪逊认为( )

  A.古代希腊民主制存在局限性 B.希腊民主制为美国近代民主制提供了蓝本

  C.苏格拉底维护公民大会的权威 D.近代美国民主和古代希腊民主形式上相 同

  9、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 )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B.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C.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的起因 D.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10、186 9年5月10日,经过七年奋战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其中承担西段的主力是被称作“沉默的道钉”的华工。华工来到美洲与下面哪一事件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11、有观点认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在1905年之前真的是艰难发展。孙中山经过十年奋斗,经历无数挫折,方才结束‘一个人的革命’,方才唤醒一大批有识之士。”认为中国革命在1905年“结束‘一个人的革命’”的原因应该是( )

  A.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于1905年成立

  B.清朝政府在1905年宣布实施新政改革

  C.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于1905年成立

  D.群众性的四川保路运动在1905年揭幕

  12、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上谕:“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文中的“该国”是( )

  A.日本 B.法国 C.俄国 D.英国

  13、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 )

  A.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 B.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C.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

  14、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可怕者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 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反映了梁启超( )

  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 B.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

  C.对国民大革命的疑惧 D.对农村工农政权建立的期冀

  16、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变革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7、据《史迪威》一书记载:1944年,为了说服蒋介石对共产党采取合作态度,并同意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团,罗斯福决定派副总统华莱士赴华访问。他让华莱士转告蒋介石:“如果蒋委员长不能解决好共产党问题,他这位总统就无法使俄国人和我们站在同一立场上。”这表明罗斯福( )

  A.担心国共关系 影响美苏合作 B.希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赞赏中共敌后战场抗战 D.关注中国战场防御阶段战况

  18、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

  年份 国家财政总支出(亿元) 国防费支出(亿元) 国防费占国家财政

  总支出比例(%)

  1951 122.49 52.64 42.97

  1953 220.12 75.38 34.24

  1955 269.29 65.00 24.14

  1957 304.21 55.11 18.12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 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B. 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C.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D.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19、“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这是台湾歌手罗大佑于20世纪70年代作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唱出了一代人的悲凉和迷茫。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A.国民党败退台湾 B.台湾失去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

  C.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D.台独势力破坏两岸统一

  20、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

  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21、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

  A.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C.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D.调和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22、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其要点包括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军队;根据日本政府请求美国可以镇压日本国内发生的爆动和骚乱。这一条约的签订( )

  A.推动了中苏两国的结盟 B.给日本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

  C.是朝鲜战争带来的必然结果 D.意味着美国亚洲战略的全面调整

  23、下表是马克•卡尼斯和约翰•加拉蒂在《美利坚民族》一书中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邻居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通婚

  白人 黑人

  1964年 20% 1968年 17% 48%

  1994年 60% 1994年 45% 68%

  A.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B.美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宪法的保护

  C.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步减弱 D.美国政府随着经济发展协调民族关系

  24、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

  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

  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据材料可知,此国际组织是( )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华沙条约组织

  C. 欧洲共同体 D.不结盟运动

  2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A.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B.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C.历史是心理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0分。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 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2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4分)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6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民主政权应当在政策上和阶级实质上,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即一切拥护抗日统一战线、不投 降、、不倒退的人都应当吸收其代表加入政权……而是以工农小资产阶级为主,同时又不拒绝进步的中产阶级分子及进步士绅参加的政权。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1940年)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

  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政权建设的原则和目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包含的基本原则和精神。1954年宪法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8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如果希腊陷于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控制下,对它的邻国土耳其,就会有直接和严重的影响。混乱和骚动就可能遍布整个中东。”“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且一定会危及本国的繁荣昌盛。”

  ——摘自杜鲁门《国情咨文》(1947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即冷战)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导致冷战紧张的局势是双方一系列的错觉的结果。”“美国领导人主观上认为俄国怀有一种深远的图谋,即俄国想利用西欧的弱势而在整个西方建立共产党政权,就像俄国已经在东欧所 做的那样。”“苏联长期以来一直担心遭到敌对的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因而他们把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看成是新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美国想使西欧屈从于美国经济霸权的一种阴谋。”

  ——摘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鲁 门发动冷战的理由。(4分)

  (2)材料二认为引起冷战的原因是什么?(4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导致冷战的原因有哪些?(4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A B D C C A B B C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D A D B D A B C D B

  二、非选择题答案:

  26、(1)主要依据:血缘或功臣、王(亲)族;(2分)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2分)

  (2)原 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2分)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2分,答出一点即可)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才能);

  选官范围:不断扩大;

  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4分,答两点即可)

  (4)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的推动。(6分)

  27、(1)原则:团结和吸收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参加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目的:进一步发

  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胜利。(4分)

  (2)原则: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

  利。(4分,答四点即可)

  意义:1954年宪法规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是新中

  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4分)

  (3)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

  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6分)

  轨迹: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2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遏制社会主义制度,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维护美国国家利益。(4分)

  (2)大国之间权力斗争,双方意识形态对立。(4分)

  (3)评分要求:(立足于美苏双方去思考问题)从国家利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历史传统、误会误解等角度去回答问题。(4分,答三点即可)


春季学期高二级期中考试题目相关文章:

1.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2.高二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3.高一第二学期政治期中复习不定项选择题

4.高一期中考试评语

5.高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4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