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教程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教程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教程

  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图解的几点说明

  1.第一路图解中的动作分解图是按照陈照奎的拳照描制的。第二路(炮捶)图解中的动作分解图是按照陈发科老师拳照绘制的;另外,根据动作分解上的需要,又按陈照奎的体型增绘了一些图。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一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足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能明了;另外,与前面某一式相同的拳式,将作分解图由数幅略为一或二幅者,可参考前面的相同拳式的分解图,不再在被略为一或二幅的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

  4.带有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足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足的动作趋向。

  5.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区别。(参阅下图)

  第一式预备式

  身体中正站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外撇,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图1)

  要点:

  预备式是开始动作前意识上和姿势上的准备,它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虚领顶劲,即头要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如悬挂着一样地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颏微内收;沉肩即两肩微前卷,并放松下沉;含胸拔背,即胸部不内凹外凸地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裆要开,并有圆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膝关节留有预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上述要点,不单在做预备式时,而且在做整个拳套的任何动作时,都必须刻刻注意。另外,如上所述,各方面固然各有要求,但又彼此互有影响。例如:由于肩微前卷和松沉,就易于做到含胸拔背、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由于膝微屈,则裆易开而圆(裆即两便之间的会阴部分,开裆即觉得有气提起和这部分皮肤不下荡)。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下蹲,两肘微屈,两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眼向前平视。(图2)身体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前斜角抬至高与肩平,两掌心仍朝下。(图3)身体右转,并继续下蹲,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在转体的同时,两手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展开,掌心朝右后方,手指舒展勿软。(图4)

  动作二: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铲出,随着重心前移,渐至左脚踏实;同时两掌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继续展开并微沉,在左脚踏实的同时,两手随体重前移。(图5甲、乙)重心向前移于左腿,身体随着左转,右脚前上一步,以脚尖点地;同时两手自后向前左逆、右顺缠,左手手心朝下、屈肘向前挤出,右手随着右

  脚上步时前撩,两F形成合劲。(图6)

  动作三:右掌变拳由外向上顺缠,左掌由内向下逆缠;同时右脚提回。(图7)左掌落至前,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脚向左脚旁蹬地震脚。(图8)

  要点:

  1.缠丝劲就是太极劲,是构成太极拳的核心。它是由两个对立的基本缠丝统一起来的。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始终不可离开缠丝劲。因此,缠丝劲贯串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顺逆两个缠丝是整套拳的动作所普遍具有的,拳式内各个动作都有顺逆缠丝,因此,顺逆缠丝是属于普遍性的基本缠丝。而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这五对是形容各个动作的缠丝在方位和大小上的不同点,所以是属于特殊性的方位缠丝。但并不等于在普遍性的顺逆缠丝上只具有单一的~对方位缠丝,而是根据各个动作的要求,有些是单一的,如左右顺逆,有些则既有上下的不同,又有里外的不同'如动作三(图7)就是这样。关于缠丝劲可参看特点三,并在特点三中有缠丝图可参考。

  2.此式为太极拳十三势的第一势,中间经过了五对缠’劲的运用,最后一捣(震脚与右拳下击于左掌心内),即表这一拳式结束。

  3.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气往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譬如,站立过久感到疲乏,而环境又不允许走动时'两脚脚尖点地,将脚跟提起,再下落微震,这样运动数次,同能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另外,震脚的轻重可根据练者每与身体的强弱而定,但无论轻或重都必须使下沉的劲整。的整否,还可根据震脚声加以判断。

  4.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沉肩”E预备式要点中所释,“坠肘”即两臂在任何动作中'肘关节保持一定弯屈,不可挺直;肘尖并有下坠之意。

  5.陈式太极拳中的掌,要求手指后弯,就是除大拇指其余四指全部向手背方面微弯(参看各图中的掌型)。这可使气贯注于指肚间(气达两梢),还可警惕和消除臂部拙力的缺点。

  第三式懒扎衣

  动作一:身先微左转,再转为微右转,随即转正;两手在小腹前随转体自左向外而上向右而下绕一小圈‘为图8的姿势)。接着身体再由微左转,转为微右转;同手左逆、右顺缠,合劲交叉于胸前;由左腿实转为右腿实。(图9)两手扩大缠丝圈,右上顺缠、左下逆缠地分开,形成开劲;开时由右腿实变为左腿实。(图10 -11)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同时两手继续划弧,由大开转为双顺缠大合(图12甲);重心渐渐右移,右脚尖踏实,身体微左转,右手稍左展。(图l2乙)

  动作二:身微右转,随着重心右移,渐至右腿变实;同时两手由合再开,右手大顺缠向右臂展开,左手小逆缠后翻掌置于左腰前,左掌心朝上。(图13)身体转正,调整后胯,全身松开,气往下沉。(图14)

  要点:

  1.当右足迈出时,须恰是右手向左顺缠下沉时,要有右手向左下沉而将右足向右压出去之感。等到左逆右顺再合后,这一动作充分表现出特点五“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2.陈式太极拳在每一式开始时,都要由内部引动外部,因此在外形上有一个小圈来带动后面的动作。如由预备式开始做金刚捣碓时,两手在胯旁屈肘稍提,即手心朝下微按,形成合劲,然后动作起来;由金刚捣碓开始做懒扎衣时,两手则在腹前绕一小圈(如图8中两手的虚线)。在每一式完成时,都有一个调整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最后是一捣,而懒扎衣最后是身体转正,调整后胯。

  3.此式充分表现了上下(手与足)相随的关系。划一个圈转到上搠时手为虚,手下的脚变为实,反之则为虚。这也是求得内劲中正的关键(但提腿独立者除外。因~足站立,为了保持中正,平衡重心,站立的独足是实,实足之上的手仍然要实)。这在图l0和图11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4.懒扎衣为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拳式之一,它以左小里逆缠与右大外顺缠所形成;要求做没有凹凸、缺陷和内劲不断'尤以小里逆缠为难,须多加注意和练习,才能达到要求。在懒扎衣这~拳式中,尤其要注意收(紧缩圈时)中有放、放(放开圈时)中有收的劲,其窍门在于收放过程中将里外缠丝的成分加多些,就易于达到这种要求;只有达到这种要求,才能“牵动往来气贴背”。

  5.两臂转为合劲,由于气贴脊背和两膊相击,使搠劲不丢'则产生“合中寓开”的妙用;样由于两膊相击,在两臂分开成为开劲时,内部却又具有合劲,又产生“开中寓合”的妙用。

  第四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两手先各在原处旋臂划一小圈(以引起动作),即右手大顺缠转臂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拥至胸前,两手形成合劲;身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手以大拇指一

  侧贴近右胁向里滚转,成手心向左,右手逆缠使手心翻朝下(图15甲、乙)身微右转’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同时,右手转臂顺缠、左掌小逆缠’两手合住劲,向右上方弧形挤出。(图16)

  动作二:身再微左转,重心再移回左腿,左腿变实时,右手顺缠上托,劲贯掌指,指勿软;左手逆缠转臂手背一侧腕关节弧形向左上棚,劲贯手背,五指斜向下垂勿软。(图17 -18)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图19)随即两掌合劲向右下按始深深呼一口气,深呼气完止时,恰恰双按到底,以呼主,动作配合为宾);同时,身体随双手右按右转,重心着移于右腿,左脚向右并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图20)

  要点:

  1.两手由合转开或由开转合,都要以腰脊为轴(身体的转动)来带动;在左右转动时上体仍须直竖,不要前俯后仰;两掌下按时,要气贴脊背,裆口圆虚,以右手为主,左手为宾。

  2.六封四闭这一拳式,是指六成封四成闭的意思。它的作用跟华佗五禽经内“金刚抖力相象。两手下按时,须撮嘴悠缓呼出一口深长之气,这对调整呼吸系统有极大帮助。

  第五式单鞭

  动作一:身微右转即向左转回;同时右手顺缠向内、左手逆缠向外各翻一个圈,随即右手变勾手右举,左掌弧形移至腹前,在身体左右旋转时,左脚也随着以脚尖点地辗转。(图21- 22)

  动作二:接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提起左脚,身体下蹲,即以左脚跟向左虚虚贴地铲出,此时胯根更撑开,随着重心左移,渐至左脚尖落地,左腿变实。(图23-24)

  动作三:左掌自腹前稍向右上托,即弧形向左顺缠,缠至左侧,高与肩平时,以掌根微下按;当左手缠至左方转按时,右手配合着微微顺缠向外形成开劲;两腿虚实比例也同时加大,一经形成单鞭,即松开后胯,将身体转正。(图25-26)

  要点:

  1.动作一中,两手在身右各翻转一个整圈时,须运用腰脊作轴来带动,才能做得圆劲洒脱,并要使该动作表现出:劲是从右脚跟通过脊背上升而形于左手指,然后松开后胯,当再转正时,又表现出该劲从左手指横过脊背,乃至右手合拢地勾上的。该动以左脚跟落地为实,但要注意“虚”非全然 .无力,“实”非完全站煞,因为左脚跟落地辗转时,重心在左腿上也随着身体的转动有所增减。

  2.动作二中,左脚左迈,要求脚尖翘起,以脚跟贴地轻轻铲出,如猫捕鼠时迈步一样,能稳而不滞、轻而不浮,显得既沉着而又轻灵。

  3.太极拳要求意气须换得灵,单鞭就是一个好例子,左手左缠时意注左手,待到完成身体转正时,意又转注于右手上,所以图25与26不同,前者意注左手,后者已移转到右手。

  4.此式以左手运动为主,加大左手的运动量,因为在整套拳中左手比右手运动得少。另要求左手转臂向左如柔软的鞭子一样甩出去,将劲运到左掌中指上(如图25)。由于该式与右手运动为主的懒扎衣相对,因此懒扎衣与单鞭为太极拳第二势,呼为二仪势。另外,虽皆以练一只手为主,但须牵动到一动无有不动,以达到节节贯串。这种要求比双手练习全动要困难些,须以运用特点五作为重点。

  5.太极拳八个特点要表现在每一个动作中,也可以说太极拳是八个特点联合运动的拳。过,就某一个动作而言,则以某一个特点为主要内容,其余特点为次要,但并不等于不再运用其余特点了。因此要明确前面所提特点五,仅是指该式中以此特点为主而已。

  6.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劲以曲蓄而有余”,所以在做该式时必须注意使右胯及关节微屈,不要伸直。

  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左转,裆口放宽;同时两臂下沉,左重右轻,左掌在左侧逆缠一个整圈,右勾手变掌外顺缠转为手心朝外上方,双臂外搠并合住劲。(图27)

  动作二:两手扩大缠丝圈,’以左逆、右顺缠自左而上合住劲地向右运转;左手移至右胸前,掌心朝右;右手运转至右 侧,高与头平;当两手开始向右运转时,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图28)以下同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二的后部说明,惟方向不同,该式完成时是面朝正东。(接图5-6)

  动作三与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是面朝正东。(接图7-8)

  要点:

  1.动作一中,两手各缠一小圈来引动后面的动作,为该式准备动作。

  2.图27中的两手合劲,与前面合式姿势里的合劲不同,而是开势中的合劲,应予分清。

  3.图28中的姿势,是两膊相系着经过左逆、右顺各缠一圈后而形成的,同时是两膊相系下合住劲,运用以腰脊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

  4.其余同第二式“金刚捣碓”要点。

第七 白鹤亮翅

  动作一与第三式“懒扎衣”动作一相同,惟该动与。金刚捣碓”的衔接处,两手在小腹上不绕小圈,直接做胸前交叉的动作。(图29- 31)

  动作二:随着右脚向右侧迈出,接着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向右脚靠拢,以脚尖虚点于右脚旁;在重心右移的同时,两手均逆缠'右手向右上、左手向左下弧形分开。(图32至该式所有动作都应朝着正东方向而做,自图29-32四幅中所示皆其正面)

  要点:

  1.此式与第三式“懒扎衣”都衔接于“金刚捣碓,,,但衔接的动作不同,此式不以两手在腹前绕小圈来衔接,而是要求气贴脊背、双臂先行微开后再合拢交叉;这样来与上一拳式的劲接上,同时又表现出意欲合必先寓开,来达到特点六“相连不断”的要求;合到终点时,又要先行微合后再开,这就又表现出意欲开必先寓合。开合时皆须意注掌根,才不致产生凹凸的缺点。

  2.此式是经过两合两开后完成的。后一个合开的特点是双足开时双手合,等到双手开时双足又合,两手由双顺缠而合,由双逆缠而开。

  3.在做此式时可以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屈膝圆裆等要求,并检查在该式中以左脚尖点地和右脚踏实时是否具有支撑八面的气势。此式要求以特点五和特点四为主地表现出来。

  第八式斜行拗步

  动作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在左右两侧各缠一小圈,左手转臂上举至额前,右手下按;当两手各缠半圈时,身体向右转正;重心仍在右脚,右腿为实,随转体时以左脚尖点地辗转。(图33-34)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左脚提起,向左前(东北)斜方以脚跟轻轻贴地铲出。同时,右手略向右后(西南)斜方逆缠而上展开,至高与肩平,掌心斜朝右前方;左手顺缠,向右肩前(东南)方弧形推出,肘部仍保持弯屈。(图35)

  动作三: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而下,经腹前向左搂过左膝,即变勾向左上提至高与肩平;右手由外而里继续逆缠,屈臂缠经右耳旁,掌心朝右耳。(图36)动作四:身微右转;右手经左手旁由左前向右继续逆缠,与左手分开。(图37)松右胯,身体微左转,两肩下沉,右手微下按,左手悬棚。(图38至该式所有动作,都是朝着正东方向而做的,左脚的落地点应与39图同,图33-38中所示,皆其正面)

  要点:

  1.动作二的右手、左手和左足要向着三个方向同时展开。(方向详见动作说明)

  2.动作一、二中,两手动作时,看来似乎是左手经身体向右.右手经身体向左缠转,其实是两手均在左右两方转动,并以腰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所以,不可光是摔转胳臂。

  3.右掌缠经右耳旁的动力,要有来自左手成勾和弓左腿的感觉。右掌经右耳旁转臂逆缠而出,要使脊背绷紧,产生气贴脊背的功用。

  4.图37、38两图,从外表上来看,似乎相同,其实前者内劲是双开,而后者由于肘的下沉,使全身气向下沉,内劲就变为双合。

  5.此式为左勾右掌,与“单鞭”式恰相对。该式在左右两方作此顺彼逆的缠丝,它们是在统一的条件下各自动作,能使身体感到轻松愉快。

  第九式初收

  动作一:两脚尖随身体微右转;同时,左勾手变掌与右手双顺缠,向左胸前以掌根合拢,左手在前,右手合于左肘旁。(图39)

  动作二:身微右转并向右下挫,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即旋转而起,提回左腿,左脚尖自然下垂,右膝微屈,成右独立式;当体右转时两手以左逆、右顺缠,随左脚上提而起时,变为双逆缠向下合劲,两掌心斜向前下。(图40、41。自图39至45,图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符合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

  要点:

  1.在动作一中(图39),两掌须在两膊相系下前后相蚓地合劲。身右转,两手以左逆、右顺向右转半圈时,两掌心朝下,同时右腿渐下挫;转过半圈后,两手开始上提,两心又前后相对;左脚提起,身体起立,成为右独立式,两掌心又皆斜向前下合劲。双逆缠时应意注两手小指。

  2.此式是初次收回琵琶之意,要求运用右腿下挫后的弹性劲和两手微小的左逆右顺的缠丝劲使身体旋转而上,成独立姿势。

  3.此式为合劲的独立式,要达到稳定,比以开劲达到稳定要难些,关键在于顶劲领起,气沉丹田,两手逆缠以及意注两手小指,这样才易于做到稳定。

  第十式前蹚拗步

  动作一:接着左脚开始下落;同时两手向右侧以左顺、右逆下缠(内劲勿丢,以继前式)。(图42)左脚继续向前(东)下落,脚尖斜朝左前,身体左转。同时,左手顺缠转臂至胸前,掌心朝右前;右掌逆缠到左小臂上方,掌心朝左前,两臂交叉。身体继续左转。(图43-44)

  动作二: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横迈一步;同时两掌逆缠分向左右展开,两掌心皆朝外,手指朝上。(图45和附图45正面图)

  要点:

  1.由两掌落于右侧而缠至胸前,要做到内劲不断;两臂交叉时须加紧一合,然后分向左右展开;展开时要意注于两掌的大指上。

  2.由独立式向左转体时上步须稳定;由上下转为左右缠丝的过程中都是合劲,并且不可有断续凹凸处。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动作与第八式“斜行拗步”动作同,唯衔接动作稍异,仍可用第八式的说明来配合着参看图照。(图46-48,再接35-38。图46是衔接图45的正面图的方向而下,其实动和左脚上步的方向仍与第八式同,是向着东北斜方上步的)

  要点:与第八式“斜行拗步”要点同。

  第十二式再收动作、方向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初收”相同。(图39-41)

  第十三式 前蹚拗步动作、方向和要点皆与第十式“前蹚拗步”相同。(图42-4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7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