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由于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武术是个最富哲理的运动,有其五彩缤纷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欢迎阅读!

  中国武术文化内涵

  从武术运动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的形式来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几个方面。我们将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古典哲学的本体论

  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 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

  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二、浓郁的武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仁学逐渐形成了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重诚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德与人生追求,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在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情节。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秋瑾等一颗颗闪耀的明星,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今天,我们同样应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传统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但在长期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下,自然带有相当的封建色彩,如“争正宗排异己”、“师命不可违”、“传男不传女”、“为哥儿们义气卖命”等。去其糟粕,其优秀的精华应得到充分肯定与继承。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当然要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我们提倡的现代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内家拳对道教文化的传承

  内家拳是依据道家和道教哲学及易理建立起来的。其理论技法与道家和道教的本体论、人生论、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内丹、养生、医学等有内在的密切关系,是道家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内家”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不是别的,正是道与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合一。相对于少林拳等“外家”拳种拳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内家三大拳具有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它们都不再是较为单纯的技击格斗术,而是力图将道家和道教的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会于拳理拳技之中,将其改革成为一种既能满足武术技击这一根本价值,同时又兼具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等道家与道教文化特有价值取向的新武术流派。

  由此可见,道教内练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为此,内家拳的一系列训练方法和战略原则,都必须服从这一最高的追求。所谓以武演道、以武证道,只是把内家拳作为修道最基础的功夫,它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修炼内丹功夫的筑基功,是为最基础的练气的功夫。内家拳的走架(武术套路)、站桩无不都是在练气。太极拳的行家都知道,太极拳的走架是活步桩,是为练气,应越慢越好,越柔越好,这样才能出功夫,炼出内劲;反之,打得快了,就失去了练气的意义,更出不了功夫。

  从源头上说,中国武术无论外家还是内家,都是源自民间,都是民间武术的进步与升华。中国武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宗教皈依。比如少林武术,明显归附于佛家文化。佛教文化来自印度,原始佛教并没有武术的内容,而直到原始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产生了禅宗以后,佛教文化才和原本产生于民间的武术有了亲缘关系。少林武术提出拳禅合一,把佛教的禅定与武术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了武术的地位,使之具有相当的文化意义,一方面,又由于佛教的修行方法提高了武术训练的心理因素。

  以内家拳所代表的道家与道教文化,更是把拳术提高到一个空前未有的地位。拳术不仅仅是赳赳武夫所为,而且也为许多文化人所向往。近代的许多内家拳大师其实本身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如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庭、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王芗斋等,不仅有相当高的悟性,而且有相当深入的理论素养。这就说明,中国武术在道和武的结合中,其品质也得到了深层次的改造,它所体现的哲学精神与文化内涵也是中国武术的魅力所在。

  四、内家拳的最终目的——以武证道

  由于内家拳皈依到道家内丹术的性命修炼体系,因此,它必然以修道得道作为最终目的。换句话说,道门的武功,只是修道者们以武演道,以武证道的手段。流传到民间的内家拳,尽管是以武功的形式出现,但只要沿着它的修炼系统深入下去,必然会要以得道为最终目的。

  那么,什么是道,道教所说的得道又是一种什么状态?老子《道德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从老子的话中可以看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是天地万物之母。换句话说,道是万物生发的根本。所谓求道得道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返本归根,或者说是回归到本源上去。道教发源于先秦的巫术和神仙术。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修成了神仙才能长生久视,所谓得道的直接意义那就是成仙。明代伍守阳的《金仙论证》还把神仙分为五等,如鬼仙、人仙、地仙、天仙、金仙。五等神仙各为不同的境界,鬼仙、人仙、地仙并没有脱离人世轮回,只是可以延长寿命,只有天仙和金仙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道教内丹派还有一部重要著作《性命圭旨》,其中有一段话概括了道的特性:“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远归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颉超凡圣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尔灵通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气也”。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道既是万物之母,是天地宇宙生发的根据,同时也是我们人身须臾不可离的元气。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武术,从刚猛尚力的外家拳发展以静制动尚柔的内家拳,从专一用于实战的武术,发展到以练气养气为宗的武功,从养生延年发展到性命双修、直入大道,就是因为从元气到大道,这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元气逐渐演化成得道,实际上这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再具体地解释,就是内丹派“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的修炼程序。

  初习武之人,一开始学了几手总想找机会试试手,这时如果没有师傅管教很容易惹是生非,随着功夫的深入,往往涵养越来越深,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与人动手,特别是练到高深境界的名师,愈练定力愈深,内在涵养愈深。这一点内家拳更为突出,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与人比武较技了,而是修养自己的性命。达到这种境界的武师,性情温和,待人谦虚,与人为善,同时又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那种好勇斗狠者,恰恰是武功水平一般的人。

  中国武术一旦与佛道文化融合,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或者说它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智慧。通过内在心性的修炼,越是功夫深,那么,内在的智慧越是洞明广大,而且,种种外在的功能越是不可估量。

  五、武术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武术与传统的文学艺术也具有密切的关系。武术所独有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精神美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武侠文学就是在独特的武术影响下产生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而武侠文学对正义与真理追求的渲染对武林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样产生了积极作用。

  武侠精神的由来

  《吕氏春秋》中有一则鲁莽勇士的故事:话说齐国有两个勇士,一住城东,一住城西。一天,两人不期而遇,于是坐在一起喝酒。喝了一会儿,一人要去买肉下酒,另一人止住他,说,你我身上有的是肉,还买什么肉。于是两人抽出刀来,在自己身上割肉下酒,至死而止。这两个勇士给人的感觉,一是悲壮,一是鲁莽,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形象,尽管有点夸张,却十分生动地反映出这类人物的风貌:他们性格豪爽,有着过人的勇敢,视死如归。

  南朝的王筠也写了一首名为《侠客篇》的诗,诗曰:

  侠客趋名利,剑气坐相矜。

  黄金涂鞘尾,白玉饰钩膺。

  晨驰逸广陌,日暮返平陵。

  举鞭向赵李,与君方代兴。

  诗中的游侠,仗剑南北,来去迅速,装饰豪华,意气风发,无疑诗人对这个侠客的风神是极为心仪的。

  武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有勇气,更重要是有“侠”的品质,这一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概括得比较准确。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分析起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讲信,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二是重义,为朋友所托,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就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所流传的侠的精神。直接继承了春秋时的墨子门徒的品质,同时也是儒家精神的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争雄天下,竞争日益激烈,斗争日趋复杂,各国无不注意网罗有特殊技艺的人才,出现了养士之风。如齐庄公、晋国的公卿栾盈、楚国的权臣白公胜、吴公子光等都是春秋时养士的名流。战国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四大公子,都曾养士数千人,而不避生死的武侠更是他们刻意搜寻的人才。王公贵族们“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有其明确的政治目的。武侠常被委以常人不能的任务,成为政治斗争的特殊工具。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秦国灭了韩、魏后,又欲吞并小小的安陵,诡称欲以五百里换安陵,安陵君不同意,派唐且见秦王。秦王骄横地威胁唐且说,先生知道天子发怒吗?一旦天子发起怒来,就会有百万具尸体横陈,流血千里。唐且沉静地回答道,大王可曾听说过布衣之士发怒?秦王轻蔑地回答说,不过是扔了帽子光着脚,呼天抢地而己。唐且说,错了。你说的那是懦夫发怒,而真正的布衣之士一旦动怒,横尸不过两具,流血不过五步,但是天下人将裹素致哀,就像今天这样。说着就挺剑而起,秦王顿时变色,陪罪道,先生请坐,我明白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能以五十里之地保存下来,都是因为有先生啊。

  古代武侠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做出惊世之举以前,多是混迹于市井中的无名小民。如战国时的朱亥是魏国都城大梁“市井鼓刀屠者”,聂政以屠狗为生,荆轲是一介游民。他们的抱负不同世俗,平时的言行举止也不同于常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下,然而自尊自强,卓然傲立,平交王侯,不为权贵所屈。如贵为王弟的信陵君多次邀请区区屠户朱亥,朱亥却置之不理。

  由于武侠可以承担重大使命,而且这些使命常关系到君王的身家性命、社稷国祚,权贵就是利用他们重气节轻性命的品质,降尊折节,对这些人礼遇有加,结为心腹。如吴公子光善待要离、专诸,以便让他们为自己登上王位行刺;魏国严仲子交结聂政以刺丞相侠累;燕太子丹为行刺秦王,尊荆轲为上卿,以山珍海味、车骑美女相待,而且每天亲自登门拜访。一旦武侠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和信任,便为知己者去赴汤蹈火,必要时不惜一死,以报知遇之恩。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武侠以生命为代价,为报“知己”在历史上写下了惊心动魄的篇章。

  春秋战国时的武侠,给后人以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人格品质为后世不断颂扬,为人们所景仰,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许多后人模仿的榜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成为千古绝唱。

  文武双全的人格理想

  文武双全是中国古人的人格理想,文人以武学为好,武人以儒侠为尊。古代一般有钱人家的孩子除了要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以外,还有专门的武术老师教授传统武术。风气所及,中国历史上出色的武术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诗人和文学家,而以文学著名的士人往往也是武术“练家子”,或者对武术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文武交融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唐代的诗人李白(701—762年),其诗歌成就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又有诗仙之称。不过,李白早年爱好的是学剑求道,他曾经在青城山和道士学剑,又在山东齐州领过道教的道箓,也就是正式成为道教的弟子。魏颢的《李翰林集·序》就说李白“少任侠,曾手刃数人”。李白的诗有许多也是以剑为题材的,这里,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如:“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谓”(《少年行》);“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冠佩雄剑,长捐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等等。

  如南宋的岳飞(1103-1142年),是历史上的抗金名将。岳飞小时受业于大武术家周侗,因此武功从小就有很高的造诣。岳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最高担任过南宋王朝的枢密副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并且他的弓马骑射以至枪棒武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岳飞的文学功底也相当不错,这里我们可以看看他写的《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无论是辞章还是词境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决不是一般水平能够写出来的。同时岳飞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从他所留下作品《前后出师表》可以看出,他的草书铁画银钩,酣畅沉雄,便转流行,任笔挥就,浑然天成,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

  南宋还有一个著名的词人辛弃疾(1140一1207年),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与苏东坡齐名,历史上称为“苏辛词”,词风豪放,调境瑰奇。辛弃疾是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他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为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9年),奉耿京令南下归宋,宋高宗授以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后来返回山东,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一怒之下,率领几十人连夜直奔金营,在数万人中活捉张安国南归。由此可见,辛弃疾武艺十分高强,他创作的词许多都是描写战争和武功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中用许多具体的形象写出了战场的壮阔,并透露了词人对战场情思的留恋和回味。这种壮阔的战场场景以及豪迈而悲壮的情思,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


看了“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文章的人还看了:

1.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2.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3.武术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4.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5.传统武术的文化结构概述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由于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武术是个最富哲理的运动,有其五彩缤纷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欢迎阅读! 中国武术文化内涵 从武术运动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一样,也起源于农业民俗。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人类进而有了精神需求。

  • 劲力对传统武术的重要意义
    劲力对传统武术的重要意义

    劲力在传统武术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多重功能。劲力是衡量传统武术技术动作正确与错误的标志,是传统武术技击取胜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内

  • 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

  • 武术文化的特征
    武术文化的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

668209